反倾层状岩体倾倒变形的力学机制分析及其早期识别指标体系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22页 |
1.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2.1 边坡倾倒变形机理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2 边坡倾倒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.3 边坡变形稳定性早期判别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倾倒变形体基本特征分析 | 第22-46页 |
2.1 边坡倾倒变形的动力源 | 第22-25页 |
2.1.1 表生改造阶段 | 第22-23页 |
2.1.2 时效变形阶段 | 第23-24页 |
2.1.3 累进性破坏发展阶段 | 第24-25页 |
2.2 边坡倾倒变形的成因控制条件 | 第25-26页 |
2.3 边坡倾倒变形破坏模式 | 第26-30页 |
2.4 典型反倾层状倾倒变形破坏实例分析 | 第30-45页 |
2.4.1 黄登水电站坝址区岸坡 1~ | 第30-34页 |
2.4.2 澜沧江苗尾电站岸坡倾倒变形体 | 第34-39页 |
2.4.3 其他关于坡倾倒变形的实例 | 第39-4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3章 反倾层状岩体边坡倾倒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| 第46-64页 |
3.1 倾倒变形破坏的地质过程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2 深层倾倒变形空间展布特征 | 第47-49页 |
3.3 倾倒变形破坏的力学机制分析 | 第49-62页 |
3.3.1 边坡倾倒破坏模型及渐进破坏过程分析 | 第49-59页 |
3.3.2 层状岩体发生多级倾倒变形的判据 | 第59-61页 |
3.3.3 岩层倾倒最大弯折深度的判据 | 第61-62页 |
3.4 边坡倾倒变形折断面位置与空间展布的关系 | 第62-6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4章 岩体倾倒变形早期识别指标取值研究 | 第64-81页 |
4.1 边坡倾倒变形早期识别阶段 | 第64-66页 |
4.2 边坡倾倒变形早期识别指标分类 | 第66-68页 |
4.3 边坡倾倒变形早期识别指标取值标准研究 | 第68-79页 |
4.3.1 指标取值方法概述 | 第68-69页 |
4.3.2 定量指标取值研究 | 第69-78页 |
4.3.3 定性指标取值研究 | 第78-7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5章 岩体倾倒变形早期识别体系研究 | 第81-91页 |
5.1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原理 | 第81-82页 |
5.2 隶属函数的确定 | 第82-85页 |
5.3 各因子权重值的确定 | 第85-88页 |
5.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| 第88页 |
5.5 实例分析 | 第88-91页 |
结论 | 第91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