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注释表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0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1 基于网络编码的协作通信协议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基于编码感知技术的协议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3 基于速率自适应技术的协议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7-18页 |
1.4 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网络编码及速率自适应技术概述 | 第20-32页 |
2.1 网络编码简介 | 第20-25页 |
2.1.1 网络编码的传输原理 | 第20-22页 |
2.1.2 网络编码的编码与解码方式 | 第22-24页 |
2.1.3 网络编码的优缺点 | 第24-25页 |
2.2 速率自适应技术简介 | 第25-27页 |
2.2.1 速率自适应技术的实现原理 | 第25-26页 |
2.2.2 基于速率自适应的MAC协议的分类 | 第26-27页 |
2.2.3 衡量速率自适应协议性能的指标 | 第27页 |
2.3 Ad Hoc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协作MAC协议分析 | 第27-31页 |
2.3.1 NCAC-MAC协议 | 第27-29页 |
2.3.2 RAMPNC协议 | 第29-3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基于编码感知的完全无碰撞协作MAC协议设计 | 第32-51页 |
3.1 NCAC-MAC协议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2 NCAC-WTC协议设计 | 第35-39页 |
3.2.1 NCAC-WTC协议的新机制及设计原理 | 第35-36页 |
3.2.2 完全无碰撞中继节点选择机制的操作步骤 | 第36-38页 |
3.2.3 自适应解码机制的操作步骤 | 第38-39页 |
3.3 NCAC-WTC协议性能的理论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3.1 中继候选节点竞选中继节点的时间开销 | 第39-40页 |
3.3.2 网络吞吐量 | 第40页 |
3.3.3 平均传输次数 | 第40-41页 |
3.4 NCAC-WTC协议的仿真实验 | 第41-50页 |
3.4.1 OPNET仿真工具概述 | 第41-42页 |
3.4.2 仿真模型的构建 | 第42-46页 |
3.4.3 仿真性能指标的定义 | 第46-47页 |
3.4.4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| 第47页 |
3.4.5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47-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基于网络编码的速率自适应协作MAC协议设计 | 第51-67页 |
4.1 网络编码的模型选取 | 第51-52页 |
4.2 速率自适应机制设计 | 第52-54页 |
4.3 RACNC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| 第54-59页 |
4.4 RACNC协议性能的理论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4.1 平均端到端时延 | 第60页 |
4.4.2 信道利用率 | 第60-61页 |
4.4.3 网络吞吐量 | 第61页 |
4.5 RACNC协议的仿真实验 | 第61-65页 |
4.5.1 仿真模型的构建 | 第62页 |
4.5.2 仿真性能指标的定义 | 第62-63页 |
4.5.3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| 第63页 |
4.5.4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5章 总结全文及未来工作 | 第67-68页 |
5.1 总结 | 第67页 |
5.2 未来工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