凉膈胶囊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
| 提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| 1 概述 | 第11页 |
| 2 凉膈散的药理作用 | 第11-12页 |
| 2.1 抗菌、抗病毒作用 | 第11页 |
| 2.2 抗炎作用 | 第11-12页 |
| 2.3 其他药理作用 | 第12页 |
| 3 凉膈散的临床应用 | 第12-13页 |
| 4 凉膈散各药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| 4.1 连翘 | 第13-14页 |
| 4.2 黄芩 | 第14-15页 |
| 4.3 栀子 | 第15-16页 |
| 4.4 大黄 | 第16页 |
| 4.5 甘草 | 第16-17页 |
| 4.6 薄荷 | 第17页 |
| 4.7 芒硝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凉膈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| 第18-37页 |
| 1 仪器与试剂药材 | 第18-19页 |
| 1.1 仪器 | 第18页 |
| 1.2 试剂药材 | 第18-19页 |
| 2 剂型选择 | 第19页 |
| 3 工艺路线设计 | 第19-21页 |
| 4 薄荷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4.1 吸水率的考察 | 第21页 |
| 4.2 浸泡时间的考察 | 第21页 |
| 4.3 加水量的考察 | 第21-22页 |
| 4.4 提取时间的考察 | 第22页 |
| 4.5 验证实验 | 第22-23页 |
| 5 水提工艺的考察 | 第23-31页 |
| 5.1 评价指标的选择 | 第23页 |
| 5.2 方法学的考察及测定 | 第23-24页 |
| 5.2.1 色谱条件 | 第23页 |
| 5.2.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23页 |
| 5.2.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| 5.2.4 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4页 |
| 5.3 药材吸液量考察 | 第24-25页 |
| 5.4 单因素考察 | 第25-27页 |
| 5.4.1 加水倍量的考察 | 第25-26页 |
| 5.4.2 提取时间的考察 | 第26页 |
| 5.4.3 提取次数的考察 | 第26-27页 |
| 5.5 正交优选水提工艺 | 第27-30页 |
| 5.5.1 出膏率的测定 | 第28页 |
| 5.5.2 80%醇浸出物测定 | 第28页 |
| 5.5.3 水提工艺正交实验结果 | 第28-30页 |
| 5.6 最佳水提工艺验证 | 第30页 |
| 5.7 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6 制备工艺研究 | 第31-37页 |
| 6.1 薄荷挥发油 β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| 第31-33页 |
| 6.1.1 评价指标的选择 | 第31页 |
| 6.1.2 包合工艺评价指标的测定 | 第31页 |
| 6.1.3 包合工艺正交实验 | 第31-33页 |
| 6.2 浓缩干燥工艺 | 第33页 |
| 6.3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| 第33-36页 |
| 6.3.1 吸湿性考察 | 第33-35页 |
| 6.3.2 流动性的考察 | 第35-36页 |
| 6.3.3 堆密度的考察 | 第36页 |
| 6.4 制备工艺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| 第三章 凉膈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| 第37-53页 |
| 1 仪器与药品、试剂 | 第37页 |
| 2 凉膈胶囊的薄层鉴别研究 | 第37-43页 |
| 2.1 连翘薄层鉴别 | 第37-39页 |
| 2.2 黄芩薄层鉴别 | 第39-40页 |
| 2.3 栀子薄层鉴别 | 第40-41页 |
| 2.4 大黄薄层鉴别 | 第41-42页 |
| 2.5 甘草薄层鉴别 | 第42-43页 |
| 3 连翘苷、栀子苷、黄芩苷、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| 第43-52页 |
| 3.1 色谱条件 | 第43页 |
| 3.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43页 |
| 3.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43页 |
| 3.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| 第43页 |
| 3.5 专属性试验 | 第43-46页 |
| 3.6 线性关系的考察 | 第46-48页 |
| 3.7 精密度试验 | 第48-49页 |
| 3.8 稳定性试验 | 第49页 |
| 3.9 重复性试验 | 第49-50页 |
| 3.10 回收率试验 | 第50-51页 |
| 3.11 样品的测定 | 第51-52页 |
| 4 小结与讨论 | 第52-53页 |
| 结语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论文著作 | 第60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