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8-14页 |
1.1 作物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| 第8-9页 |
1.1.1 种质遗传多样性衰减 | 第8-9页 |
1.1.2 生物灾害加重 | 第9页 |
1.2 农田作物多样性复合群体的构建 | 第9-11页 |
1.2.1 作物种间多样性复合群体构建 | 第10页 |
1.2.2 作物种内遗传多样性复合群体构建 | 第10-11页 |
1.2.3 影响复合群体种内遗传多样性效果的因素 | 第11页 |
1.3 种内遗传多样性复合群体稳产增产效应及其机制 | 第11-14页 |
1.3.1 种内遗传多样性复合群体增产效应及其机制 | 第11-12页 |
1.3.2 种内遗传多样性复合群体稳产效应及其机制 | 第12页 |
1.3.3 种内遗传多样性对复合群体的其他效应 | 第12-14页 |
2 引言 | 第14-16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19页 |
3.1 试验地点 | 第16页 |
3.2 试验材料 | 第16-17页 |
3.2.1 间作试验杂交种的改良 | 第16-17页 |
3.2.2 间作试验杂交种真实性鉴定 | 第17页 |
3.2.3 间作试验杂交种特征特性 | 第17页 |
3.3 试验设计 | 第17-18页 |
3.4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18页 |
3.4.1 农艺性状测定 | 第18页 |
3.4.2 抗逆性调查 | 第18页 |
3.4.3 计产与考种 | 第18页 |
3.4.4 土地当量比(LER)的计算 | 第18页 |
3.4.5 籽粒品质分析 | 第18页 |
3.5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18-19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19-31页 |
4.1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| 第19-22页 |
4.1.1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产量变化 | 第19-20页 |
4.1.2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穗部性状变化 | 第20-22页 |
4.1.3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土地当量比(LER)变化 | 第22页 |
4.2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| 第22-25页 |
4.2.1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株高变化 | 第22-23页 |
4.2.2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株高整齐度(1/CV)变化 | 第23页 |
4.2.3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穗位高变化 | 第23-24页 |
4.2.4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茎粗变化 | 第24-25页 |
4.3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抗病性的影响 | 第25-28页 |
4.3.1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南方锈病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4.3.2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穗腐病的影响 | 第26页 |
4.3.3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畸形穗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4.4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5 结论与讨论 | 第31-34页 |
5.1 讨论 | 第31-33页 |
5.1.1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复合群体产量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5.1.2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复合群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| 第32页 |
5.1.3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复合群体抗病性的影响 | 第32页 |
5.1.4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复合群体籽粒品质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5.1.5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| 第33页 |
5.2 结论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40页 |
Abstract | 第40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