渤中—辽东湾坳陷超压成因及分布
作者简历 | 第7-9页 |
摘要 | 第9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0-38页 |
1.1 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32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| 第32-36页 |
1.4 完成工作量 | 第36-37页 |
1.5 论文创新点 | 第37-38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38-51页 |
2.1 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演化 | 第38-44页 |
2.1.1 渤中坳陷构造划分及演化 | 第39-42页 |
2.1.2 辽东湾坳陷构造划分及演化 | 第42-44页 |
2.2 地层与沉积演化 | 第44-47页 |
2.2.1 新生代地层发育特征 | 第44-47页 |
2.2.2 沉积演化特征 | 第47页 |
2.3 生储盖基本特征 | 第47-50页 |
2.3.1 烃源岩 | 第48页 |
2.3.2 储层 | 第48-49页 |
2.3.3 盖层 | 第49-50页 |
2.4 勘探开发现状 | 第50-51页 |
第三章 研究区实测超压特征 | 第51-61页 |
3.1 实测压力来源 | 第51-52页 |
3.2 渤中坳陷实测压力分布 | 第52-57页 |
3.2.1 渤中凹陷实测压力特征 | 第53-54页 |
3.2.2 黄河口凹陷实测压力特征 | 第54-55页 |
3.2.3 庙西—莱州湾凹陷实测压力特征 | 第55-56页 |
3.2.4 沙南凹陷实测压力特征 | 第56页 |
3.2.5 秦南凹陷实测压力特征 | 第56-57页 |
3.3 辽东湾坳陷实测压力分布 | 第57-61页 |
3.3.1 辽西凹陷实测压力特征 | 第57-59页 |
3.3.2 辽中凹陷实测压力特征 | 第59-60页 |
3.3.3 辽东凹陷实测压力特征 | 第60-61页 |
第四章 超压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压力预测 | 第61-91页 |
4.1 泥岩超压测井响应特征及压力预测 | 第61-69页 |
4.1.1 常用测井参数响应特征 | 第62-65页 |
4.1.2 测井声波时差预测超压 | 第65-69页 |
4.2 超压地震速度响应特征及压力预测 | 第69-80页 |
4.2.1 单井超压地震速度响应特征及对比 | 第69-71页 |
4.2.2 地震波速预测超压原理及方法 | 第71-73页 |
4.2.3 剖面压力计算和结构特征分析 | 第73-80页 |
4.3 研究区超压分布特征 | 第80-91页 |
4.3.1 超压顶界面 | 第80-86页 |
4.3.2 压力体三维建模 | 第86-88页 |
4.3.3 东营组超压分布平面特征 | 第88-89页 |
4.3.4 沙河街组超压分布平面特征 | 第89-91页 |
第五章 研究区超压成因及演化 | 第91-133页 |
5.1 超压成因分析方法 | 第91-94页 |
5.1.1 加载—卸载曲线分析 | 第91-92页 |
5.1.2 声波时差—密度交会法 | 第92-94页 |
5.2 渤中坳陷超压成因分析 | 第94-103页 |
5.2.1 沉积速率分析 | 第94-95页 |
5.2.2 东营组超压成因分析 | 第95-99页 |
5.2.3 沙河街组超压成因分析 | 第99-103页 |
5.2.4 渤中坳陷超压成因小结 | 第103页 |
5.3 辽东湾坳陷超压成因分析 | 第103-112页 |
5.3.1 沉积速率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5.3.2 东营组超压成因分析 | 第104-108页 |
5.3.3 沙河街组超压成因分析 | 第108-112页 |
5.3.4 辽东湾坳陷超压成因小结 | 第112页 |
5.4 研究区压力演化特征 | 第112-133页 |
5.4.1 渤中坳陷压力演化特征 | 第113-120页 |
5.4.2 辽东湾坳陷压力演化特征 | 第120-133页 |
第六章 超压与油气成藏 | 第133-147页 |
6.1 超压与油气分布 | 第133-134页 |
6.2 辽东湾坳陷中浅层超压对油气的封盖作用 | 第134-138页 |
6.2.1 泥岩盖层封闭机制 | 第134-135页 |
6.2.2 辽东湾中浅层超压泥岩封闭能力 | 第135-138页 |
6.3 渤中坳陷深层超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138-147页 |
6.3.1 深部储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 | 第138-140页 |
6.3.2 异常孔隙度带与超压分布 | 第140-147页 |
结论 | 第147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-1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1-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