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8-3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8-20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21-30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5-29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29-30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31页 |
1.5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| 第31-34页 |
1.5.1 技术路线 | 第31-32页 |
1.5.2 创新之处 | 第32-34页 |
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34-53页 |
2.1 研究范围 | 第34页 |
2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34-41页 |
2.2.1 民生 | 第34-36页 |
2.2.2 民生与林业相辅相成 | 第36-38页 |
2.2.3 民生林业概念及特征 | 第38-40页 |
2.2.4 民生林业的发展目标 | 第40页 |
2.2.5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概念及分类 | 第40-41页 |
2.3 生态林业、社会林业、民生林业的理论解析 | 第41-45页 |
2.3.1 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——生态林业 | 第41-42页 |
2.3.2 现代林业的社会组织形式——社会林业 | 第42-43页 |
2.3.3 现代林业的核心内容——民生林业 | 第43-44页 |
2.3.4 生态林业与社会林业、民生林业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2.4 理论基础 | 第45-52页 |
2.4.1 民生理论 | 第45-47页 |
2.4.2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47-49页 |
2.4.3 生态经济理论 | 第49-50页 |
2.4.4 福利经济学理论 | 第50-5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 | 第53-63页 |
3.1 重点国有林区自然概况 | 第53页 |
3.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的发展阶段 | 第53-57页 |
3.2.1 木材过度利用阶段(1949-1977) | 第53-54页 |
3.2.2 多功能利用阶段(1978-1998) | 第54-55页 |
3.2.3 可持续利用阶段(1998-至今) | 第55-57页 |
3.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环境现状分析 | 第57-60页 |
3.3.1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3.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| 第58-59页 |
3.3.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| 第59-60页 |
3.4 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统计数据分析 | 第60-62页 |
3.4.1 林业产业总产值 | 第60-61页 |
3.4.2 重点国有林区单位人员情况 | 第61页 |
3.4.3 林业民生工程投资情况 | 第61-6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4 基于职工家庭视角的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状况调查 | 第63-81页 |
4.1 数据来源 | 第63-64页 |
4.1.1 抽样方法与样本特征 | 第63页 |
4.1.2 调查地点与样本分布 | 第63-64页 |
4.1.3 调查内容 | 第64页 |
4.2 重点国有林区收入与消费分析 | 第64-70页 |
4.2.1 家庭收入状况 | 第64-66页 |
4.2.2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纯收入 | 第66-67页 |
4.2.3 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| 第67-69页 |
4.2.4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生活消费状况 | 第69-70页 |
4.3 重点国有林区的就业与工作状况 | 第70-73页 |
4.3.1 年龄结构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4.3.2 文化程度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3.3 在职工作者的职业类型 | 第72-73页 |
4.4 重点国有林区的教育状况 | 第73-74页 |
4.4.1 居民教育水平 | 第73-74页 |
4.4.2 子女的就学情况 | 第74页 |
4.5 重点国有林区医疗卫生状况分析 | 第74-78页 |
4.5.1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| 第74-75页 |
4.5.2 居民健康的整体状况 | 第75-77页 |
4.5.3 性别健康状况的差异 | 第77-78页 |
4.6 重点国有林区居民生活环境分析 | 第78-79页 |
4.6.1 家庭住房类型 | 第78页 |
4.6.2 家庭饮用水情况调查 | 第78-79页 |
4.7 重点国有林区社会保障状况 | 第79-80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5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| 第81-100页 |
5.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| 第81-82页 |
5.2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| 第82-83页 |
5.2.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| 第82页 |
5.2.2 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 | 第82-83页 |
5.2.3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协调 | 第83页 |
5.3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| 第83-85页 |
5.4 民生林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| 第85-86页 |
5.5 评价指标解释 | 第86-90页 |
5.5.1 收入与消费指标 | 第86-87页 |
5.5.2 就业指标 | 第87页 |
5.5.3 社会保障指标 | 第87-88页 |
5.5.4 教育指标 | 第88-89页 |
5.5.5 医疗卫生指标 | 第89页 |
5.5.6 居住环境指标 | 第89-90页 |
5.6 基于PPE的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| 第90-98页 |
5.6.1 投影寻踪理论 | 第90-92页 |
5.6.2 粒子群算法 | 第92页 |
5.6.3 指标体系信度分析 | 第92-93页 |
5.6.4 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构建 | 第93-98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98-100页 |
6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设计 | 第100-110页 |
6.1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| 第100页 |
6.2 发展机制设计的原则 | 第100-101页 |
6.2.1 可持续性原则 | 第100-101页 |
6.2.2 公平性原则 | 第101页 |
6.2.3 民本主线原则 | 第101页 |
6.2.4 可操作性原则 | 第101页 |
6.3 发展机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| 第101-103页 |
6.3.1 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| 第101-102页 |
6.3.2 多措并举增加职工收入 | 第102页 |
6.3.3 建设民生型政府 | 第102-103页 |
6.3.4 保持林区社会公平 | 第103页 |
6.4 发展机制的主要构成 | 第103-106页 |
6.4.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| 第104页 |
6.4.2 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| 第104页 |
6.4.3 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| 第104-105页 |
6.4.4 社会保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 | 第105-106页 |
6.5 发展机制的运行机理 | 第106-108页 |
6.5.1 各机制间的耦合机理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6.5.2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机理 | 第107-108页 |
6.6 机制运行的效果及监督保障 | 第108-109页 |
6.6.1 机制运行的效果 | 第108-109页 |
6.6.2 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 | 第109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7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 | 第110-125页 |
7.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 | 第110-117页 |
7.1.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目标 | 第110-111页 |
7.1.2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构成 | 第111-112页 |
7.1.3 职工转岗就业的社会环境 | 第112-114页 |
7.1.4 实施职工转岗就业工程的保障条件 | 第114-117页 |
7.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| 第117-124页 |
7.2.1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目标 | 第117-118页 |
7.2.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构成 | 第118-120页 |
7.2.3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外部运行保障 | 第120-122页 |
7.2.4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内部运行保障 | 第122-124页 |
7.3 本章小结 | 第124-125页 |
8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| 第125-138页 |
8.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 | 第125-131页 |
8.1.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主要目标 | 第125-126页 |
8.1.2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构成 | 第126-128页 |
8.1.3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运行保障 | 第128-131页 |
8.2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| 第131-137页 |
8.2.1 社会保障机制的主要目标 | 第131-132页 |
8.2.2 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的突破口 | 第132-134页 |
8.2.3 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 | 第134-137页 |
8.3 本章小结 | 第137-138页 |
结论 | 第138-1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1-148页 |
附录A | 第148-149页 |
附录B | 第149-1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4-155页 |
致谢 | 第155-15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56-158页 |
附件 | 第158-1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