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部门经济论文--林业论文

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8-3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8-20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21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29-30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31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技术路线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创新之处第32-34页
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34-53页
    2.1 研究范围第34页
    2.2 相关概念界定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民生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民生与林业相辅相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民生林业概念及特征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民生林业的发展目标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概念及分类第40-41页
    2.3 生态林业、社会林业、民生林业的理论解析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——生态林业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现代林业的社会组织形式——社会林业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现代林业的核心内容——民生林业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生态林业与社会林业、民生林业的关系第44-45页
    2.4 理论基础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民生理论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生态经济理论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福利经济学理论第50-52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第53-63页
    3.1 重点国有林区自然概况第53页
    3.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的发展阶段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木材过度利用阶段(1949-1977)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多功能利用阶段(1978-1998)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可持续利用阶段(1998-至今)第55-57页
    3.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环境现状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3.4 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统计数据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林业产业总产值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重点国有林区单位人员情况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林业民生工程投资情况第61-62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4 基于职工家庭视角的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状况调查第63-81页
    4.1 数据来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抽样方法与样本特征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调查地点与样本分布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调查内容第64页
    4.2 重点国有林区收入与消费分析第64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家庭收入状况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纯收入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生活消费状况第69-70页
    4.3 重点国有林区的就业与工作状况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年龄结构对就业状态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文化程度对就业状态的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在职工作者的职业类型第72-73页
    4.4 重点国有林区的教育状况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居民教育水平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子女的就学情况第74页
    4.5 重点国有林区医疗卫生状况分析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居民健康的整体状况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性别健康状况的差异第77-78页
    4.6 重点国有林区居民生活环境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家庭住房类型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家庭饮用水情况调查第78-79页
    4.7 重点国有林区社会保障状况第79-80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80-81页
5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第81-100页
    5.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第81-82页
    5.2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协调第83页
    5.3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第83-85页
    5.4 民生林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85-86页
    5.5 评价指标解释第86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收入与消费指标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就业指标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社会保障指标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教育指标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5 医疗卫生指标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6 居住环境指标第89-90页
    5.6 基于PPE的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第90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投影寻踪理论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粒子群算法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指标体系信度分析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6.4 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构建第93-98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98-100页
6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设计第100-110页
    6.1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第100页
    6.2 发展机制设计的原则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可持续性原则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公平性原则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民本主线原则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可操作性原则第101页
    6.3 发展机制设计的主要目标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多措并举增加职工收入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建设民生型政府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保持林区社会公平第103页
    6.4 发展机制的主要构成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社会保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第105-106页
    6.5 发展机制的运行机理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各机制间的耦合机理分析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机理第107-108页
    6.6 机制运行的效果及监督保障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6.1 机制运行的效果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6.2 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第109页
    6.7 本章小结第109-110页
7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第110-125页
    7.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第110-11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目标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构成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职工转岗就业的社会环境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7.1.4 实施职工转岗就业工程的保障条件第114-117页
    7.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第117-12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目标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构成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外部运行保障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内部运行保障第122-124页
    7.3 本章小结第124-125页
8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保障机制第125-138页
    8.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第125-131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主要目标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构成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运行保障第128-131页
    8.2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第131-13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社会保障机制的主要目标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的突破口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第134-137页
    8.3 本章小结第137-138页
结论第138-141页
参考文献第141-148页
附录A第148-149页
附录B第149-15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4-155页
致谢第155-156页
个人简历第156-158页
附件第158-159页

论文共1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研究--以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为例
下一篇:生物质燃气热处理木材品质与微观力学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