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森林经营学、森林计测学、森林经理学论文--森林经理学论文

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研究--以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为例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1 绪论第18-3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、目的及意义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第26-27页
    1.3 研究范畴界定第27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创新点第28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29-31页
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31-42页
    2.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基本概念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生态功能区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适应性管理第33页
    2.2 理论基础第33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适应性管理理论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第39-40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40-42页
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分析第42-52页
    3.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概念与思想内涵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森林生态功能区和适应性管理的概念阐述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思想内涵第43-44页
    3.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管理理念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体现科学发展观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体现不断重塑的认知观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体现协同发展的价值观第44-45页
    3.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基本假设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适应性管理是不断实践和学习的管理过程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确定因素拥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知识的不被满足性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管理对象是自然系统第45-46页
    3.4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特征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维护森林生态功能区生物及生境多样性的管理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适应森林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的管理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调节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管理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符合森林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服务可持续的管理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实施森林生态功能区的优化管理第47页
    3.5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内容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森林生态功能区基本现状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辨识生态胁迫因子和不确定因素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编制适应性管理规划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实施适应性管理措施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执行结果评估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控制第50-51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4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现状第52-66页
    4.1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概况第52-54页
    4.2 范围界定第54-55页
    4.3 自然因素影响下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指标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涵养水源功能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保育土壤的功能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固碳释氧的功能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吸收环境中的微量元素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净化大气环境的功能第61页
    4.4 人类活动影响(干扰)因素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指标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森林防护功能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森林游憩功能第63-65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5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主导因子分析第66-92页
    5.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因素的定性分析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内在驱动力因素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外在驱动力因素第68-69页
    5.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主成分分析第69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代表性指标的选择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气候调节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生态保持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产品供给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休闲服务第77-78页
    5.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影响因子得分第78-80页
    5.4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影响因子的关联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 5.5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VAR分析第81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气候调节-生态保持的内在关系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生态保持-产品供给的内在关系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产品供给-休闲服务的内在关系第88-91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91-92页
6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体系的构建第92-110页
    6.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体系的内涵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适应性管理是不断学习、不断反馈的过程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兼顾多方利益、多方参与、整体考虑的过程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适应性管理应是富有弹性的过程第94-95页
    6.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目标第95页
    6.3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规划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事前控制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事中控制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事后控制第97-98页
    6.4 森林生态适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内容第98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森林产品供给的适应性管理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森林休闲服务的适应性管理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森林生态保持的适应性管理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森林气候调节的适应性管理第105-106页
    6.5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不确定因素适应性管理的完善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适应性管理过程中多环节的不确定性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适应性管理主体行为的不确定性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第107-109页
    6.6 适应性管理规划实施的信息获取第109页
    6.7 本章小结第109-110页
7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监测、评估与调整第110-119页
    7.1 监测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的管理过程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监测体系的设计第110-114页
    7.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评估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生态评估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经济评估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社会评估第115-116页
    7.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调整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调整方式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调整尺度第117-118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18-119页
结论第119-121页
参考文献第121-128页
附录第128-13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1-132页
致谢第132-134页
个人简历第134-136页
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第136-137页

论文共13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改性HZSM-5作用下聚丙烯基木塑的热解研究
下一篇: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