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人体成分分析观察穴位埋线及电针法对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
| 摘要 | 第7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
| 绪论 | 第11-13页 |
|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13-30页 |
| 1.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研究概述 | 第13-19页 |
| 1.1 病因病机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1.2 临床治疗研究 | 第14-18页 |
| 1.3 针灸治疗实验研究 | 第18-19页 |
| 2. 单纯性肥胖症的西医研究概述 | 第19-26页 |
| 2.1 流行病学研究 | 第19页 |
| 2.2 病因病机研究 | 第19-20页 |
| 2.3 与相关疾病关系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2.4 治疗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2.5 测量方法研究 | 第23-24页 |
| 2.6 病理机制 | 第24-2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6-30页 |
|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30-46页 |
| 1. 临床资料 | 第30-32页 |
| 1.1 一般资料 | 第30页 |
| 1.2 诊断标准 | 第30页 |
| 1.3 纳入标准 | 第30-31页 |
| 1.4 排除标准 | 第31页 |
| 1.5 脱落标准 | 第31页 |
| 1.6 剔除标准 | 第31-32页 |
| 2. 研究方法 | 第32页 |
| 2.1 电针组 | 第32页 |
| 2.2 埋线组:选穴同上 | 第32页 |
| 2.3 电针结合埋线组 | 第32页 |
| 3. 观察指标 | 第32-34页 |
| 4. 疗效评定标准 | 第34页 |
| 5. 统计学处理 | 第34页 |
| 6. 治疗前资料比较 | 第34-35页 |
| 7.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1页 |
| 7.1 疗效比较 | 第35-36页 |
| 7.2 体重、体脂量及脂肪分布比较 | 第36-38页 |
| 7.3 内脏脂肪面积(VFA%)比较 | 第38-39页 |
| 7.4 基础代谢率(BMR)比较 | 第39-40页 |
| 7.5 治疗后健康评估分值比较 | 第40页 |
| 7.6 治疗前后对蛋白质、无机质、水分分布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8. 安全性评价 | 第41-42页 |
| 8.1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| 第41-42页 |
| 8.2 安全等级评价结果 | 第42页 |
| 9. 结论 | 第42页 |
| 10. 讨论 | 第42-46页 |
| 10.1 身体成分分析仪的运用 | 第42-43页 |
| 10.2 电针与穴位埋线疗效对比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10.3 电针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分析 | 第44页 |
| 10.4 各部位脂肪减少情况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结论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48页 |
| 附录 | 第48-49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9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-5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