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 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6页 | 
| 1.1 引言 | 第16-17页 | 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 
| 1.1.2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| 第17页 | 
| 1.2 杏种质资源概况 | 第17-18页 | 
| 1.2.1 杏的起源与分布 | 第17-18页 | 
| 1.2.2 杏的分类 | 第18页 | 
| 1.3 仁用杏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 
| 1.3.1 仁用杏育种研究 | 第18-19页 | 
| 1.3.2 仁用杏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| 第19页 | 
| 1.3.3 仁用杏资源分子水平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 
| 1.4 关于植物分类地位的研究 | 第20-23页 | 
| 1.4.1 形态学分类法 | 第20页 | 
| 1.4.2 解剖学分类法 | 第20页 | 
| 1.4.3 染色体分类法 | 第20-21页 | 
| 1.4.4 孢粉学分类法 | 第21页 | 
| 1.4.5 生化标记分类法 | 第21页 | 
| 1.4.6 DNA分子标记分类法 | 第21-23页 | 
| 1.5 仁用杏的分类地位存疑 | 第23-24页 | 
| 1.6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 
| 1.7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 
| 第二章 基于形态学的仁用杏分类地位研究 | 第26-46页 | 
| 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 
| 2.1.1 材料 | 第26页 | 
| 2.1.2 试验方法 | 第26-28页 | 
| 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41页 | 
| 2.2.1 质量性状分析 | 第28-31页 | 
| 2.2.2 数量性状分析 | 第31-33页 | 
| 2.2.3 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| 第33-39页 | 
| 2.2.4 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| 第39-41页 | 
| 2.3 讨论 | 第41-44页 | 
| 2.4 小结 | 第44-46页 | 
| 第三章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仁用杏分类地位研究 | 第46-70页 | 
| 3.1 方法、试剂与设备 | 第46-47页 | 
| 3.1.1 材料 | 第46页 | 
| 3.1.2 仪器与试剂 | 第46-47页 | 
| 3.1.3 分析软件 | 第47页 | 
| 3.2 试验方法 | 第47-49页 | 
| 3.2.1 样品DNA的提取 | 第47-48页 | 
| 3.2.2 引物设计 | 第48页 | 
| 3.2.3 PCR扩增 | 第48-49页 | 
| 3.2.4 PCR产物的检测及送样测序 | 第49页 | 
| 3.3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49-52页 | 
| 3.3.1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拼接和组装 | 第49-50页 | 
| 3.3.2 叶绿体基因组组成及序列特征的分析 | 第50-51页 | 
| 3.3.3 叶绿体基因组物理图谱的绘制 | 第51页 | 
| 3.3.4 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| 第51页 | 
| 3.3.5 叶绿体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(SSR)分析 | 第51页 | 
| 3.3.6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与IR区的收缩与扩张分析 | 第51页 | 
| 3.3.7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插入缺失(indel)和碱基突变(SNP)分析 | 第51-52页 | 
| 3.3.8 仁用杏系统发育分析 | 第52页 | 
| 3.4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65页 | 
| 3.4.1 杏总DNA提取结果 | 第52-53页 | 
| 3.4.2 叶绿体特异引物的PCR扩增结果 | 第53页 | 
| 3.4.3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特征 | 第53-54页 | 
| 3.4.4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| 第54-57页 | 
| 3.4.5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SSR分析 | 第57-58页 | 
| 3.4.6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IR区的收缩与扩张分析 | 第58-59页 | 
| 3.4.7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 | 第59页 | 
| 3.4.8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SNP及indel的分析 | 第59-63页 | 
| 3.4.9 仁用杏系统发育分析 | 第63-65页 | 
| 3.5 讨论 | 第65-68页 | 
| 3.5.1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与组成 | 第65页 | 
| 3.5.2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| 第65-66页 | 
| 3.5.3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IR-SC区域的比较分析 | 第66页 | 
| 3.5.4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| 第66-67页 | 
| 3.5.5 杏属系统发育分析 | 第67页 | 
| 3.5.6 仁用杏的分类地位及起源分析 | 第67-68页 | 
| 3.6 小结 | 第68-70页 | 
| 第四章 基于核基因组SSR的仁用杏分类地位分析 | 第70-95页 | 
| 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0-74页 | 
| 4.1.1 试验材料 | 第70-71页 | 
| 4.1.2 仪器与试剂 | 第71页 | 
| 4.1.3 DNA提取 | 第71页 | 
| 4.1.4 SSR引物筛选 | 第71-73页 | 
| 4.1.5 SSR检测 | 第73页 | 
| 4.1.6 数据分析 | 第73-74页 | 
| 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74-91页 | 
| 4.2.1 提取DNA质量的检测 | 第74页 | 
| 4.2.2 引物筛选 | 第74-75页 | 
| 4.2.3 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 | 第75-79页 | 
| 4.2.4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79-80页 | 
| 4.2.5 仁用杏的分类地位分析 | 第80-91页 | 
| 4.3 讨论 | 第91-94页 | 
| 4.3.1 试验方法的选择 | 第91页 | 
| 4.3.2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| 第91-93页 | 
| 4.3.3 仁用杏分类地位 | 第93-94页 | 
| 4.4 小结 | 第94-95页 | 
| 第五章 结论、创新点与展望 | 第95-99页 | 
| 5.1 结论 | 第95-97页 | 
| 5.1.1 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95-96页 | 
| 5.1.2 仁用杏分类地位证据 | 第96-97页 | 
| 5.2 创新点 | 第97-98页 | 
| 5.3 展望 | 第98-99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99-111页 | 
| 附录 | 第111-133页 | 
|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133-134页 | 
| 致谢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