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缩略词表 | 第8-9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1-24页 |
1 骨骼肌损伤原理与修复机制的概述 | 第11-16页 |
1.1 骨骼肌的组织学结构和功能 | 第11页 |
1.2 骨骼肌损伤 | 第11-14页 |
1.2.1 骨骼肌损伤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2.2 骨骼肌损伤的实验动物模型 | 第12页 |
1.2.3 不同强度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1.2.4 力竭运动对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2.5 钝挫伤对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| 第14页 |
1.3 骨骼肌损伤后修复再生的生物学基础 | 第14-16页 |
1.3.1 骨骼肌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| 第14-15页 |
1.3.2 骨骼肌损伤的自然修复过程 | 第15-16页 |
2 骨骼肌卫星细胞对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内在因素影响 | 第16-21页 |
2.1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1.1 卫星细胞在骨骼肌中的含量及其分布 | 第16页 |
2.1.2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功能 | 第16-17页 |
2.2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处理 | 第17-18页 |
2.2.1 组织块培养法 | 第17页 |
2.2.2 联合酶消化法 | 第17-18页 |
2.2.3 混合分离法 | 第18页 |
2.2.4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纯化 | 第18页 |
2.3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培养条件 | 第18-19页 |
2.4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鉴定 | 第19-20页 |
2.5 力竭性运动干预下受损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生理机制 | 第20页 |
2.6 钝挫伤干预下受损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生理机制 | 第20页 |
2.7 肌卫星细胞对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2.8 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受损骨骼肌修复和再生的作用 | 第21页 |
3 CBF1/DAPT与Notch信号通路在骨骼肌损修复机制中的影响 | 第21-23页 |
3.1 CBF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Notch信号通路在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作用 | 第22-23页 |
3.2 DAPT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Notch信号通路在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作用 | 第23页 |
4 Pax7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参与下卫星细胞对骨骼肌损伤的修复和再生机制 | 第23-24页 |
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| 第24-54页 |
1 实验对象和方法 | 第24-27页 |
1.1 实验对象 | 第24-25页 |
1.2 动物分组 | 第25页 |
1.3 动物实验模型 | 第25-26页 |
1.3.1 钝挫伤实验模型 | 第25-26页 |
1.3.2 力竭运动实验模型 | 第26页 |
1.4 实验取材 | 第26-27页 |
1.4.1 安静对照组取材 | 第26页 |
1.4.2 钝挫伤组和力竭运动组取材 | 第26-27页 |
1.4.3 新生鼠组取材 | 第27页 |
1.4.4 血清样本的制备 | 第27页 |
2 肌卫星细胞培养试验需要的主要材料和方法 | 第27-31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7-29页 |
2.1.1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7-28页 |
2.1.2 主要实验试剂 | 第28页 |
2.1.3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置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2.1 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培养的条件要求和注意事项 | 第29-30页 |
2.2.2 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技术 | 第30-31页 |
3 酶联免疫实验法(ELISA) | 第31-33页 |
3.1 实验原理 | 第31页 |
3.2 样本的处理及要求 | 第31页 |
3.3 EL1SA操作步骤 | 第31-32页 |
3.4 ELISA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| 第32-33页 |
4 蛋白含量测定 | 第33页 |
4.1 测定蛋白含量的条件要求 | 第33页 |
4.2 蛋白含量的测定步骤 | 第33页 |
5 数据处理 | 第33-34页 |
6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8页 |
6.1 各组大鼠实验模型前后生活状态的基本观察 | 第34页 |
6.2 观察不同时期条件下各组(安静对照组、力竭运动组、钝挫伤组及新生鼠组)的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培养结果 | 第34-41页 |
6.2.1 培养1天后各组卫星细胞的生长情况 | 第34-35页 |
6.2.3 培养3天后各组卫星细胞的生长情况 | 第35-37页 |
6.2.4 培养5天后各组的卫星细胞的生长情况 | 第37-38页 |
6.2.5 培养7天后各组的卫星细胞的生长情况 | 第38-40页 |
6.2.6 新生鼠肌卫星细胞培养到第5天(40倍)光镜下细胞间融合的部分图片 | 第40-41页 |
6.3 力竭运动及钝挫伤各个时期大鼠骨骼肌、血清中CBF1含量变化 | 第41-43页 |
6.4 力竭运动及钝挫伤各个时期大鼠骨骼肌、血清中DAPT含量变化 | 第43-45页 |
6.5 力竭运动及钝挫伤各个时期大鼠骨骼肌、血清中Pax7含量变化 | 第45-48页 |
7 讨论与分析 | 第48-53页 |
7.1 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培养 | 第48-50页 |
7.2 力竭运动、钝挫伤及新生鼠组SC体外培养增殖及分化的情况变化对比 | 第50-51页 |
7.3 力竭运动及钝挫伤对大鼠骨骼肌中CBF1、DAPT和Pax7含量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8 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