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洛阳文化地位演变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(一)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(二) 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1. 通史性研究 | 第12页 |
| 2. 断代史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3. 专题性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(三)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5-17页 |
| 1. 研究目标、内容及问题 | 第15页 |
| 2.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3. 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| 第一章 自建隆到康定:洛阳文化恢复期 | 第17-25页 |
| 一、宋初洛阳文化恢复的表现 | 第17-18页 |
| 1. 学校教育与文化氛围 | 第17-18页 |
| 2. 文化精英聚集 | 第18页 |
| 二、宋初洛阳文化恢复的有利条件 | 第18-25页 |
| 1. 历史文化底蕴 | 第18-20页 |
| 2. 北宋初年洛阳城建基础 | 第20页 |
| 3. 宋太祖对洛阳的钟爱 | 第20-21页 |
| 4. 宋初“重文”的基本国策 | 第21-23页 |
| 5. 洛阳文人集团的重要影响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章 自庆历到元丰:洛阳文化鼎盛期 | 第25-34页 |
| 一、洛阳文化鼎盛表现 | 第25-30页 |
| 1. 学校与教育 | 第25-26页 |
| 2. 士大夫群体 | 第26-28页 |
| 3. 文化成果 | 第28-29页 |
| 4. 学术影响力 | 第29-30页 |
| 二、朝廷的分裂到西京文化中心的形成 | 第30-34页 |
| 1. 庆历新政及其影响 | 第30-32页 |
| 2. 熙宁变法及其影响 | 第32-34页 |
| 第三章 自元祐到靖康:洛阳文化衰落期 | 第34-39页 |
| 一、洛阳文化衰落的表现 | 第34-35页 |
| 1. 学校教育 | 第34页 |
| 2. 文化精英流失 | 第34-35页 |
| 二、洛阳文化衰落的因素 | 第35-39页 |
| 1. 元祐更化的影响 | 第35页 |
| 2. 绍述政治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| 3. 崇宁党禁的严重危害 | 第37-39页 |
| 第四章 北宋洛阳文化地位演变的几点思考 | 第39-50页 |
| 一、文化鼎盛期出现的历史条件 | 第39-44页 |
| 1. 优越的地理环境与私家园林的兴盛 | 第39-41页 |
| 2.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与文化的传播 | 第41-42页 |
| 3. 二程与洛学的产生 | 第42-44页 |
| 二、北宋洛阳文化地位演变的特点 | 第44-45页 |
| 1. 时间与空间特点 | 第44-45页 |
| 2. 文人群体与文化成果特点 | 第45页 |
| 三、洛阳文化地位演变与北宋兴衰 | 第45-46页 |
| 四、北宋洛阳文化的影响 | 第46-50页 |
| 结语 | 第50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