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电产品主动再制造寿命匹配方法的研究
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31页 |
1.1 引言 | 第16-19页 |
1.1.1 制造业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1.2 绿色制造 | 第17-19页 |
1.2 再制造 | 第19-22页 |
1.2.1 再制造工程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1.2.2 再制造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| 第20-22页 |
1.3 再制造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1.4 再制造面临的挑战 | 第24-26页 |
1.4.1 再制造毛坯质量的不确定性 | 第24页 |
1.4.2 再制造毛坯剩余寿命的确定 | 第24-25页 |
1.4.3 再制造技术发展的瓶颈 | 第25-26页 |
1.4.4 再制造的局部性 | 第26页 |
1.5 主动再制造 | 第26-28页 |
1.5.1 主动再制造的概念 | 第26-27页 |
1.5.2 主动再制造的特征 | 第27页 |
1.5.3 主动再制造的研究现状 | 第27-28页 |
1.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| 第28-31页 |
1.6.1 论文的选题 | 第28-29页 |
1.6.2 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6.3 论文的结构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主动再制造时机的确定 | 第31-44页 |
2.1 主动再制造时机分析 | 第31-33页 |
2.1.1 产品寿命的浴盆曲线 | 第31-32页 |
2.1.2 主动再制造时域客观存在性 | 第32-33页 |
2.2 产品主动再制造时域 | 第33-36页 |
2.2.1 产品主动再制造时域上限 | 第33-35页 |
2.2.2 产品主动再制造时域下限 | 第35-36页 |
2.3 零部件主动再制造时机的确定 | 第36-42页 |
2.3.1 冗余强度的概念 | 第36-37页 |
2.3.2 基于冗余强度的主动再制造时机确定方法 | 第37-38页 |
2.3.3 实例分析 | 第38-4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主动再制造关键件的寿命匹配 | 第44-56页 |
3.1 主动再制造寿命匹配的概念 | 第44-46页 |
3.1.1 寿命匹配的内涵 | 第44-45页 |
3.1.2 寿命匹配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| 第45-46页 |
3.1.3 寿命匹配的研究现状 | 第46页 |
3.2 匹配方法的建立 | 第46-51页 |
3.2.1 匹配对象的确定 | 第46-47页 |
3.2.2 匹配基准的选择 | 第47-49页 |
3.2.3 匹配方式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3.2.4 寿命匹配方法 | 第50-51页 |
3.3 实例分析 | 第51-54页 |
3.3.1 连杆与曲轴匹配基准的确定 | 第51-52页 |
3.3.2 曲轴主动再制造时机的确定 | 第52-54页 |
3.3.3 连杆与曲轴匹配方式的确定 | 第54页 |
3.4 本章总结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主动再制造寿命匹配的优化设计方法 | 第56-64页 |
4.1 再制造优化设计 | 第56-58页 |
4.1.1 再制造优化设计的概念 | 第56页 |
4.1.2 再制造优化设计方法 | 第56-57页 |
4.1.3 主动再制造寿命匹配的优化设计方法 | 第57-58页 |
4.2 设计参数与服役特性映射关系的建模流程 | 第58-59页 |
4.2.1 设计信息的选取 | 第58页 |
4.2.2 服役特性的确定 | 第58-59页 |
4.3 零部件设计参数与服役特性映射模型的建立 | 第59-61页 |
4.4 实例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4-67页 |
5.1 工作总结 | 第64-65页 |
5.2 展望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