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生态视域下的语言政策研究--以新加坡语言政策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15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三、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(一)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理论基础:语言生态与语言政策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语言生态 | 第15-19页 |
一、语言多样性 | 第15-16页 |
二、语言竞争 | 第16-19页 |
(一) 语言不平等的社会因素 | 第16-17页 |
(二) 语言竞争的实质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语言政策 | 第19-23页 |
一、政策制定的目标 | 第19-20页 |
二、政策制定的考虑因素 | 第20-21页 |
(一) 语言生态 | 第20页 |
(二) 国家利益 | 第20页 |
(三) 语言权利 | 第20-21页 |
(四) 民族关系 | 第21页 |
三、政策制定的平衡点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新加坡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 | 第23-35页 |
第一节 新加坡建国前的语言生态系统 | 第23-27页 |
一、建国的历史背景及其国情 | 第23-24页 |
(一) 建国前的历史及人口状况 | 第23页 |
(二)族群特征及其文化 | 第23-24页 |
(三)建国前面临的生存危机 | 第24页 |
二、新加坡建国前的语言状况 | 第24-26页 |
(一) 英语 | 第24-25页 |
(二) 华语 | 第25页 |
(三) 马来语 | 第25-26页 |
(四) 淡米尔语 | 第26页 |
三、建国前的语言政策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建国初期生存与发展目标下的语言政策 | 第27-29页 |
一、国语及四种官方语言的确立 | 第27-28页 |
二、双语教育政策的正式实施 | 第28-29页 |
(一) 发挥英语的经济价值,培养双语人才 | 第28页 |
(二) 加强民族语文教育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语言教育改革 | 第29-33页 |
一、语言分流制度 | 第29-31页 |
二、推广华语运动 | 第31-33页 |
第四节 全球化环境下的语言标准化运动 | 第33-35页 |
一、华文教学改革 | 第33-34页 |
二、“讲正确英语运动”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新加坡语言政策的实施效果 | 第35-48页 |
第一节 对语言生态的影响 | 第35-41页 |
一、语言分布 | 第35-38页 |
二、语言能力 | 第38-41页 |
三、语言变异 | 第41页 |
第二节 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一、国家安全 | 第41-42页 |
二、国家认同 | 第42-43页 |
三、经济发展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对民众利益的影响 | 第44-48页 |
一、就业前景 | 第44-46页 |
二、生活状态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语言政策制定的生态反思 | 第48-53页 |
第一节 语言生态观对语言规划的理论指导 | 第48-50页 |
一、语言资源规划观 | 第48-49页 |
(一) 语言资源是隐性的,有待评估和确认 | 第48-49页 |
(二) 语言资源可以无限开发 | 第49页 |
(三) 维护语言资源的多样性方可见其再生性 | 第49页 |
二、语言和谐规划观 | 第49-50页 |
三、双语教育规划观 | 第50页 |
第二节 语言生态观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| 第50-53页 |
一、海外华语教育的特殊性 | 第50-51页 |
二、海外华语规范性 | 第51-52页 |
三、从“推广”到传播 | 第52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附录 | 第58-59页 |
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