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1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多环芳烃概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多环芳烃的结构和物化性质 | 第11-13页 |
1.2.2 多环芳烃的来源 | 第13-14页 |
1.2.3 多环芳烃的危害 | 第14-15页 |
1.2.4 多环芳烃的风险评价方法 | 第15页 |
1.2.5 多环芳烃毒性评价 | 第15页 |
1.3 重金属概述 | 第15-18页 |
1.3.1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定义 | 第15-16页 |
1.3.2 重金属形态分析 | 第16-17页 |
1.3.3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 | 第17页 |
1.3.4 重金属的危害 | 第17-18页 |
1.3.5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评价方法 | 第18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4.1 研究意义 | 第18页 |
1.4.2 研究目的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| 第20-32页 |
2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0-22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20页 |
2.1.2 气候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1.3 水文水系 | 第21-22页 |
2.1.4 独流减河流域污染状况 | 第22页 |
2.1.5 流域人口和工业发展状况 | 第22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2-32页 |
2.2.1 沉积物采集与分析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2.2 多环芳烃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2.3 多环芳烃的评价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2.4 重金属的测定方法 | 第28页 |
2.2.5 重金属评价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2.6 重金属形态测定方法 | 第30页 |
2.2.7 重金属形态评价方法 | 第30-32页 |
3 独流减河流域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| 第32-40页 |
3.1 引言 | 第32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2-39页 |
3.2.1 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 | 第32-35页 |
3.2.2 PAHs组成分析 | 第35页 |
3.2.3 PAHs来源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2.4 沉积物PAHs质量基准法 | 第36-37页 |
3.2.5 沉积物PAHs质量标准法 | 第37-38页 |
3.2.6 沉积物PAHs毒性评估 | 第38-3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4 独流减河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| 第40-47页 |
4.1 引言 | 第40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6页 |
4.2.1 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 | 第40-41页 |
4.2.2 重金属富集系数研究 | 第41-42页 |
4.2.3 重金属来源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2.4 重金属地累积指数评价 | 第43-44页 |
4.2.5 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| 第44-4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5 独流减河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特征 | 第47-52页 |
5.1 引言 | 第47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0页 |
5.2.1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赋存形态空间分布 | 第47-49页 |
5.2.2 沉积物重金属形态风险评价 | 第49-50页 |
5.2.3 相关性分析 | 第50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6 结论 | 第52-5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52-53页 |
6.2 主要创新点 | 第53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