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--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--青少年论文

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主体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9-15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4-15页
第2章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主体的现状及问题第15-25页
    2.1 我国目前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主体的法律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主体的相关规定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法律文本、政策规定之间的存在的问题第16-17页
    2.2 我国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主体的地方实践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以青少年保护工作者为社会调查主体——上海市长宁区法院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以司法所工作人员为社会调查主体——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以法官为社会调查主体——成都市中级法院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以社区矫正机构为社会调查主体——江苏省高级法院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以专职社会调查员为社会调查主体——广州市中院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以社会志愿者为社会调查主体——合肥市中级法院第21页
    2.3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主体存在的问题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调查队伍专业化水平差异明显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以公检法为调查主体存在的问题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专职化程度不高,影响办案效率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公检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的公正性受到质疑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3 社会调查会影响审判机关的公正判决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4 公检法机关的调查工作亦有取证难题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以其他组织为调查主体存在的问题第24-25页
第3章 域外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主体设置考察第25-29页
    3.1 美国的缓刑官调查主体第25-26页
    3.2 日本的家庭裁判所调查主体第26-27页
    3.3 德国的少年法院救助站调查主体第27页
    3.4 域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主体的启示第27-29页
第4章 关于社会调查主体的适用及相关问题思考第29-39页
    4.1 社会调查主体在不同诉讼阶段的适用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侦查阶段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批准逮捕阶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审查起诉阶段第31页
    4.2 辩护律师在社会调查中的角色定位第31-32页
    4.3 其他社会组织在社会调查制度中的作用第32-33页
    4.4 社会调查主体的诉讼地位及权利义务第33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社会调查主体的诉讼地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社会调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1 社会调查主体的权利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2 社会调查主体的义务第37-39页
第5章 结语第39-40页
参考文献第40-4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43-44页
致谢第44页

论文共4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宽恕对社会选择的影响—亲社会声誉的中介作用
下一篇:生物运动在工作记忆中的存储精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