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 论文的组织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双语词语对齐相关理论以及研究 | 第15-21页 |
2.1 双语词对齐定义以及方法描述 | 第15-17页 |
2.2 汉越双语语料库来源 | 第17-18页 |
2.3 汉越双语语言特点 | 第18-19页 |
2.4 汉越词对齐难点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基于双语组块的汉越词对齐方法研究 | 第21-33页 |
3.1 引言 | 第21-24页 |
3.2 汉越双语组块对齐语料库构建 | 第24-27页 |
3.2.1 组块识别的算法 | 第24-25页 |
3.2.2 越南语句子组块的识别 | 第25-26页 |
3.2.3 中文句子中组块边界的识别 | 第26-27页 |
3.3 汉越词对齐模型构建 | 第27-29页 |
3.3.1 词对齐模型定义 | 第27页 |
3.3.2 特征模板的选取 | 第27-28页 |
3.3.3 参数估计 | 第28-29页 |
3.4 实验与结果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4.1 实验数据 | 第29页 |
3.4.2 实验测评标准 | 第29页 |
3.4.3 组块对齐实验 | 第29-30页 |
3.4.4 各个特征对词对齐贡献度验证 | 第30页 |
3.4.5 不同词对齐方法的对比实验 | 第30-31页 |
3.4.6 基于双语句对的词对齐与基于组块的词对齐对比实验 | 第31页 |
3.5 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融合语义关系的汉-越词对齐方法研究 | 第33-41页 |
4.1 引言 | 第33-34页 |
4.2 前馈神经网络原理 | 第34-35页 |
4.3 词汇相似性模型 | 第35-37页 |
4.3.1 训练 | 第36-37页 |
4.3.2 模型变量 | 第37页 |
4.4 词语对齐模型 | 第37-39页 |
4.4.1 融合相似性的词语对齐模型 | 第38页 |
4.4.2 估算词汇相似性 | 第38-39页 |
4.4.3 训练 | 第39页 |
4.5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6 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利用投票法进行词对齐方法评估 | 第41-49页 |
5.1 引言 | 第41页 |
5.2 基本思想介绍 | 第41-42页 |
5.3 汉越双语词对齐方法 | 第42-43页 |
5.4 基于word2vec词对齐模型构建 | 第43-44页 |
5.5 多分类器投票融合 | 第44-45页 |
5.5.1 简单投票融合 | 第44-45页 |
5.5.2 加权投票融合 | 第45页 |
5.6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7页 |
5.7 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49-51页 |
6.1 总结 | 第49-50页 |
6.2 展望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1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1-63页 |
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软件著作权 | 第63-65页 |
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