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能源利用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1.1 国外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1.2 我国生物质利用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 | 第12-14页 |
1.2.1 有关生物质燃烧释放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重金属污染物的释放与危害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实验方案与仪器 | 第15-26页 |
2.1 实验仪器简介 | 第15-20页 |
2.1.1 赛曼汞分析仪 | 第15页 |
2.1.2 MARS5型微波消解仪 | 第15-16页 |
2.1.3 原子荧光光谱仪 | 第16-17页 |
2.1.4 TAI SDT Q 600 热分析系统 | 第17-18页 |
2.1.5 PE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监测仪(FT- IR) | 第18-19页 |
2.1.6 Pfeiffer Thermo Star质谱分析仪(MS) | 第19-20页 |
2.2 样品的选择与处理 | 第20-25页 |
2.2.1 样品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.2 样品测汞 | 第21-22页 |
2.2.3 样品的消解测砷 | 第22-24页 |
2.2.4 热重-质谱-红外三联用 | 第24-2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生物质样品的燃烧特性 | 第26-36页 |
3.1 生物质样品在空气中的燃烧曲线 | 第26-29页 |
3.2 生物质样品在CO_2气氛下的热解特性 | 第29-31页 |
3.3 生物质样品在N_2气氛下的热解特性 | 第31-3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4章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污染气体的排放特性 | 第36-47页 |
4.1 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6-41页 |
4.1.1 样品红外气体总释放 | 第36-38页 |
4.1.2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气体释放第一、二峰值处吸收峰红外图谱 | 第38-41页 |
4.2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质谱分析 | 第41-46页 |
4.2.1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CO_2和CO释放强度随温度的变化 | 第41-43页 |
4.2.2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NO_2、SO_2、H2S的释放特性 | 第43-46页 |
4.3 本章总结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汞、砷的释放 | 第47-54页 |
5.1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汞释放 | 第47-48页 |
5.2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砷释放 | 第48-53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54-58页 |
6.1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气体释放总结 | 第54-55页 |
6.2 主要结论 | 第55-56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