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6页 |
1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2.2 研究方案 | 第17-19页 |
1.2.3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1.3 研究工作执行情况 | 第19-20页 |
1.4 预期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1.4.1 预期研究目标 | 第20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21-33页 |
2.1 引言 | 第21-23页 |
2.2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IAA合成的影响 | 第23-26页 |
2.3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IAA分解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2.3.1 IAAO酶解 | 第26-27页 |
2.3.2 IAA-POD酶解 | 第27页 |
2.3.3 过氧化氢诱导IAA-POD活性上升 | 第27-28页 |
2.4 重金属胁迫下植物IAA的形态变化 | 第28-29页 |
2.5 问题与展望 | 第29-33页 |
第三章 As~(5+)胁迫下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片IAA赋存形态 | 第33-47页 |
3.1 引言 | 第33-34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6页 |
3.2.1 供试植物 | 第34页 |
3.2.2 实验设计 | 第34页 |
3.2.3 样品处理 | 第34-35页 |
3.2.4 测定方法 | 第35-36页 |
3.2.5 数据处理 | 第36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2页 |
3.3.1 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3.2 砷累积量 | 第37-38页 |
3.3.3 砷对内源IAA赋存形态的影响 | 第38页 |
3.3.4 砷对内源IAA赋存形态总量的影响 | 第38-41页 |
3.3.5 相关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4 讨论 | 第42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As~(5+)胁迫下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片IAA的合成与分解 | 第47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47-48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2.1 供试植物 | 第48页 |
4.2.2 实验设计 | 第48页 |
4.2.3 样品处理 | 第48页 |
4.2.4 测定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2.5 数据处理 | 第49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3页 |
4.3.1 As~(5+)对IAA合成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3.2 As~(5+)对IAA分解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3.3 相关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4 讨论 | 第53-5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As~(5+)胁迫下生长素合成调节剂对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片IAA赋存形态、合成与分解的影响 | 第57-67页 |
5.1 引言 | 第57-58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8-59页 |
5.2.1 供试植物 | 第58页 |
5.2.2 实验设计 | 第58页 |
5.2.3 样品处理 | 第58页 |
5.2.4 测定方法 | 第58页 |
5.2.5 数据处理 | 第58-59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3页 |
5.3.1 IAA合成调节剂对砷胁迫下植物生长的影响 | 第59页 |
5.3.2 IAA合成调节剂对植物吸收砷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5.3.3 IAA合成调节剂对IAA赋存形态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5.3.4 IAA合成调节剂对IAA合成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5.3.5 IAA合成调节剂对IAAO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5.4 讨论 | 第63-6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7-69页 |
6.1 结论 | 第67-68页 |
6.1.1 As~(5+)胁迫下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片生长素赋存形态 | 第67页 |
6.1.2 As~(5+)胁迫下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片IAA的合成与分解 | 第67-68页 |
6.1.3 As~(5+)胁迫下生长素合成调节剂对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片IAA的赋存形态、合成与分解的影响 | 第68页 |
6.2 建议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83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3-85页 |
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