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基础医学论文--医学微生物学(病原细菌学、病原微生物学)论文--人体病毒学(致病病毒)论文

轮状病毒编码小RNA分子1755激活细胞自噬及调控自身复制的机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引言第11-19页
第一部分 小RNA分子vsRNA1755的生物学性质研究第19-48页
    一、实验材料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 细胞系和毒株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 主要试剂及耗材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 主要仪器第23页
    二、实验方法第23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vsRNA1755分子表达水平检测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轮状病毒Wa株感染MA104、HT-29、Caco-2细胞,检测vsRNA1755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轮状病毒ZTR68株感染MA104、HT-29、Caco-2细胞,检测vsRNA1755表达水平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轮状病毒不同基因型感染MA104细胞,检测vsRNA1755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 轮状病毒ZTR68株感染MA104细胞不同时间段,检测vsRNA1755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 轮状病毒ZTR68株不同病毒MOI感染MA104细胞,检测vsRNA1755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vsRNA1755分子来源确认研究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vsRNA1755分子结构预测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BLAST比对分析vsRNA1755分子序列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体外转染NSP4基因及其检测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vsRNA1755分子结构特征研究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体外克隆vsRNA1755的前体茎环结构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体外转染含前体茎环序列的质粒进MA104细胞,qRT-PCR检测vsRNA1755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Northern blot检测vsRNA1755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vsRNA1755分子合成途径研究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下调宿主细胞中Drosha、Dicer1、Dicer2、AGO1、AGO2表达水平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qRT-PCR检测下调效果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Western blot检测下调效果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 vsRNA1755分子合成途径检测第33-34页
    三、实验结果第34-45页
        1. vsRNA1755分子表达水平检测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 vsRNA1755分子来源确认研究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 vsRNA1755分子结构特征研究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 vsRNA1755分子合成途径研究第43-45页
    四、讨论第45-47页
    五、小结第47-48页
第二部分 vsRNA1755分子与靶基因关系的确定第48-60页
    一、实验材料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1. 细胞系和毒株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 主要试剂及耗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 主要仪器第50-51页
    二、实验方法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通过miRanda软件预测vsRNA1755分子的靶基因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验证vsRNA1755与IGF1R之间的靶定关系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质粒转染细胞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双报告基因检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统计学分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体外转染vsRNA1755模拟物和抑制物,检测宿主细胞IGF1R基因表达第52-53页
    三、实验结果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1. 通过miRanda软件预测vsRNA1755分子的靶基因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vsRNA1755与IGF1R的靶定关系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 体外转染vsRNA1755分子的mimics和inhibitor,qRT-PCR检测宿主细胞基因IGF1R的表达水平变化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 体外转染vsRNA1755分子的mimics和inhibitor,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宿主细胞基因IGF1R的表达水平变化第57页
    四、讨论第57-59页
    五、小结第59-60页
第三部分 vsRNA1755分子通过靶基因IGF1R激活自噬调控病毒增殖第60-89页
    一、实验材料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1. 细胞系和毒株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 主要试剂及耗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 主要仪器第62-63页
    二、实验方法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轮状病毒感染激活宿主细胞自噬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用轮状病毒感染MA104细胞,于感染后2h、4h、6h检测细胞自噬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用轮状病毒不同MOI感染MA104细胞,于病毒感染4h后检测细胞自噬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用pEGFP-LC3B融合质粒检测细胞自噬标志物LC3B蛋白的点状聚集现象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轮状病毒和LC3B共定位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 透射电镜观察轮状病毒感染后细胞自噬情况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 抑制自噬通路,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拷贝数变化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vsRNA1755激活宿主细胞自噬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体外转染vsRNA1755分子的模拟物(mimics),用细胞自噬试剂盒检测自噬流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基因水平检测vsRNA1755激活细胞自噬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蛋白水平验证vsRNA1755激活细胞自噬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vsRNA1755在轮状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轮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检测IGF1R表达水平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轮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检测pAkt、pmTOR表达水平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PI3K/Akt信号通路对病毒复制影响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 vsRNA1755调控PI3K/Akt/mTOR信号通路对病毒复制影响第68-69页
    三、实验结果第69-8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轮状病毒感染激活宿主细胞自噬第69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用轮状病毒感染MA104细胞,于感染后不同时间(2h、4h、6h)检测细胞自噬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用轮状病毒不同MOI感染MA104细胞,于病毒感染4h后检测细胞自噬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pEGFP-LC3B融合质粒检测细胞自噬标志物LC3B蛋白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 免疫荧光检测轮状病毒和LC3B共定位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 透射电镜观察轮状病毒感染后细胞自噬情况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 抑制自噬通路,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拷贝数变化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vsRNA1755激活宿主细胞自噬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体外转染vsRNA1755分子的模拟物(mimics),用细胞自噬试剂盒检测自噬流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基因水平检测vsRNA1755激活细胞自噬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蛋白水平验证vsRNA1755激活细胞自噬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vsRNA1755在轮状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第81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轮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检测IGF1R表达水平(RT-PCR、Wb)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轮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检测pAkt、pmTOR水平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PI3K/Akt信号通路对病毒复制影响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 vsRNA1755调控P13K/Akt/mTOR信号通路对病毒复制影响第84-86页
    四、讨论第86-88页
    五、小结第88-89页
总结第89-91页
展望第91-92页
参考文献第92-99页
附录第99-109页
致谢第109-110页
个人简历第110-111页

论文共11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云计算任务调度的研究
下一篇: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--以2014武汉网球公开赛影响力评估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