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活性炭负载亚铁离子和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高氯酸盐的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3页
    1.1 我国水资源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我国水资源概况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我国水污染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1.2 高氯酸盐的污染现状及其危害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高氯酸盐的性质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氯酸盐的危害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高氯酸盐的来源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高氯酸盐的污染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高氯酸盐的处理技术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物理化学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植物修复技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微生物处理法第18页
    1.4 铁盐去除污染物的研究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铁盐去除污染物理论基础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1.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课题来源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1.6 技术路线图第22页
    1.7 本章小结第22-23页
第二章 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第23-30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药品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设备第23-24页
    2.2 实验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实验材料表征方法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讨论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XRD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扫描电镜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三章 GAC-Fe(Ⅱ)去除高氯酸盐实验第30-37页
    3.1 铁投加量的影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设计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结果与讨论第30-31页
    3.2 不同高氯酸盐初始浓度的影响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设计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结果和讨论第32-33页
    3.3 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验设计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结果与讨论第33-34页
    3.4 pH对高氯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实验设计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结果与讨论第34-36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四章 GAC-Fe~0去除高氯酸盐实验第37-48页
    4.1 铁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设计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结果与讨论第37-39页
    4.2 不同高氯酸盐初始浓度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设计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结果与讨论第39-40页
    4.3 pH值对去除高氯酸盐的影响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设计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结果与讨论第40-42页
    4.4 温度对去除高氯酸盐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实验设计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结果与讨论第42-43页
    4.5 共存离子对GAC- Fe~0去除高氯酸盐的影响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实验设计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结果与讨论第44-45页
    4.6 GAC,GAC-Fe(Ⅱ),GAC-Fe~0对比去除高氯酸盐实验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实验设计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结果与讨论第45-46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46-48页
第五章 GAC-Fe(Ⅱ)和GAC-Fe~0去除高氯酸盐机理和产物第48-55页
    5.1 GAC-Fe(Ⅱ)和GAC-Fe~0对高氯酸盐的吸附等温实验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设计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结果与讨论第48-50页
    5.2 GAC-Fe(Ⅱ)和GAC-Fe~0对高氯酸盐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设计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结果与讨论第50-52页
    5.3 GAC-Fe(Ⅱ)和GAC-Fe~0去除高氯酸盐后的产物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实验设计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结果与讨论第52-54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5-58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55-56页
    6.2 论文创新点第56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56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2页
致谢第62-63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3-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保定市民遭遇金融诈骗情况调查报告
下一篇:S保险公司河北分公司信用保证保险业务调研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