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一、绪论 | 第9-27页 |
(一)选题缘起 | 第9-10页 |
(二)社区服务供给研究综述 | 第10-17页 |
1.国外社区服务的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2.国内社区服务的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(三)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7-22页 |
1.社区 | 第18页 |
2.社区服务 | 第18-19页 |
3.扁平化与治理理论 | 第19-20页 |
4.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20-21页 |
5.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21-22页 |
(四)研究对象选取、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22-25页 |
1.研究对象 | 第22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22-24页 |
3.研究框架 | 第24-25页 |
(五)创新与不足 | 第25-27页 |
1.研究内容的创新 | 第25页 |
2.研究视角的创新 | 第25-26页 |
3.不足之处 | 第26-27页 |
二、我国社区服务变革历程 | 第27-33页 |
(一)单位制公共服务供给(从20世纪50年代——20世纪70年代) | 第28-29页 |
(二)街居制公共服务供给(从20世纪70年代——2000年) | 第29-31页 |
(三)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(从2000年至今) | 第31-33页 |
三、铜官山区撤街并社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分析 | 第33-65页 |
(一)铜官山区撤街并社改革情况 | 第33-35页 |
(二)改革后社区服务的积极变化 | 第35-50页 |
1.社区服务供给机制——多元化 | 第35-41页 |
2.社区服务管理体制——扁平化、网络化 | 第41-44页 |
3.社区服务资源——基层聚拢化 | 第44-47页 |
4.社区服务监督——民主化、全面化 | 第47-50页 |
(三)撤街并社后社区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| 第50-59页 |
1.社区服务供给各主体的“软肋” | 第50-55页 |
2.社区与企业合作形式单一、覆盖面窄 | 第55-56页 |
3.社区服务资源下沉不均衡 | 第56-57页 |
4.服务监督中居民参与的不足 | 第57-59页 |
(四)撤街并社后社区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59-65页 |
1.居民社区归属感低 | 第59页 |
2.改革配套体制不完善 | 第59-63页 |
3.“自上而下”的本位主义 | 第63-64页 |
4.区域范围扩大,内部发展不平衡 | 第64-65页 |
四、关于撤街并社后社区服务供给的对策与建议 | 第65-73页 |
(一)加强社区服务中心自我建设,坚持居民需求导向原则 | 第65-67页 |
1.加强社区服务中心自我建设 | 第65-66页 |
2.坚持居民需求导向原则 | 第66-67页 |
(二)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 | 第67-68页 |
(三)丰富社区服务市场化形式 | 第68-69页 |
(四)培养“社区人”意识 | 第69-71页 |
(五)落实对社区服务的民主监督 | 第71-73页 |
五、余论 | 第73-77页 |
(一)铜陵模式-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特殊性 | 第73-74页 |
(二)铜陵模式-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可推广性 | 第74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附录:关于社区服务的调查问卷 | 第80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