奖赏对情绪信息注意瞬脱影响的发展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1-28页 |
1 注意瞬脱的研究综述 | 第11-18页 |
1.1 注意瞬脱的概念及研究范式 | 第11页 |
1.2 注意瞬脱的机制 | 第11-15页 |
1.2.1 注意门径模型 | 第12页 |
1.2.2 干扰模型 | 第12-13页 |
1.2.3 两阶段模型 | 第13-14页 |
1.2.4 暂时失控理论 | 第14-15页 |
1.3 注意瞬脱的影响因素 | 第15-18页 |
1.3.1 刺激的类型 | 第15-16页 |
1.3.2 刺激呈现时间以及时间间隔 | 第16-17页 |
1.3.3 注意瞬脱的发展特点 | 第17-18页 |
1.3.4 个体差异 | 第18页 |
2 情绪信息与注意瞬脱 | 第18-23页 |
2.1 情绪信息与注意瞬脱的研究范式 | 第18-21页 |
2.2 情绪信息注意瞬脱的理论解释 | 第21-23页 |
2.2.1 早期的知觉加工竞争 | 第21-22页 |
2.2.2 唤醒偏差竞争假说 | 第22-23页 |
3 奖赏与注意瞬脱 | 第23-28页 |
3.1 奖赏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3.2 实验范式 | 第24-25页 |
3.3 奖赏影响注意选择的机制 | 第25-28页 |
3.3.1 伴随机制 | 第26页 |
3.2.2 独立机制 | 第26-28页 |
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方案 | 第28-36页 |
1 问题提出 | 第28-30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28-29页 |
1.2 时间间隔 | 第29页 |
1.3 被试群体 | 第29-30页 |
1.4 注意瞬脱的调节 | 第30页 |
2 研究思路 | 第30-31页 |
3 研究意义 | 第31-32页 |
3.1 理论意义 | 第31页 |
3.2 实践意义 | 第31-32页 |
4 实验准备 | 第32-36页 |
4.1 实验范式的论证 | 第32-33页 |
4.2 实验材料的选择 | 第33页 |
4.3 实验材料的评定方法 | 第33-36页 |
4.3.1 被试 | 第33-34页 |
4.3.2 实验仪器 | 第34页 |
4.3.3 评定程序 | 第34页 |
4.3.4 评定结果 | 第34-36页 |
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| 第36-52页 |
研究1: 情绪信息注意瞬脱的发展特点 | 第36-44页 |
1.1 实验目的 | 第36页 |
1.2 实验假设 | 第36页 |
1.3 实验方法 | 第36-39页 |
1.3.1 被试 | 第36-37页 |
1.3.2 实验仪器 | 第37页 |
1.3.3 实验材料 | 第37页 |
1.3.4 实验设计 | 第37页 |
1.3.5 实验流程 | 第37-38页 |
1.3.6 数据处理 | 第38-39页 |
1.4 结果分析 | 第39-41页 |
1.5 讨论 | 第41-43页 |
1.5.1 情绪干扰刺激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| 第42页 |
1.5.2 时间间隔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1.5.3 注意瞬脱的发展特点 | 第43页 |
1.6 结论 | 第43-44页 |
研究2: 奖赏对情绪信息注意瞬脱的调节 | 第44-52页 |
2.1 实验目的 | 第44页 |
2.2 实验假设 | 第44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44-47页 |
2.3.1 被试 | 第44-45页 |
2.3.2 实验仪器 | 第45页 |
2.3.3 实验材料 | 第45页 |
2.3.4 实验设计 | 第45页 |
2.3.5 实验流程 | 第45-46页 |
2.3.6 数据处理 | 第46-47页 |
2.4 结果分析 | 第47-50页 |
2.4.1 训练阶段 | 第47-48页 |
2.4.2 测试阶段 | 第48-50页 |
2.5 讨论 | 第50-51页 |
2.6 结论 | 第51-52页 |
第四部分 总讨论 | 第52-56页 |
1 负性加工偏向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1.1 早期的知觉加工竞争 | 第52-53页 |
1.2 唤醒偏差竞争假说 | 第53-54页 |
2 注意瞬脱的发展特点 | 第54页 |
3 奖赏对情绪信息注意瞬脱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 未来的研究方向 | 第55-56页 |
第五部分 总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9页 |
附录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