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序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碳标签的基本理论 | 第11-14页 |
(一) 碳标签的概念 | 第11页 |
(二) 碳标签的法律关系 | 第11-12页 |
1. 碳标签法律关系的主体 | 第11-12页 |
2. 碳标签法律关系的客体 | 第12页 |
3. 碳标签法律关系的内容 | 第12页 |
(三) 碳标签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2-14页 |
1. 公民环境知情权理论 | 第12-13页 |
2.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| 第13页 |
3. 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 | 第13-14页 |
二、域外碳标签法律制度及评价 | 第14-19页 |
(一) 域外碳标签法律制度 | 第14-17页 |
1. 英国碳标签法律制度 | 第14-15页 |
2. 法国碳标签法律制度 | 第15-16页 |
3. 美国碳标签法律制度 | 第16-17页 |
4. 日本碳标签法律制度 | 第17页 |
(二) 对域外碳标签法律制度的评价 | 第17-19页 |
1. 碳标签效力存在不同模式 | 第17-18页 |
2. 碳标签制度的覆盖范围都在循序渐进扩大 | 第18页 |
3. 碳标签标准的制定机构不尽相同 | 第18页 |
4. 碳标签制度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 | 第18-19页 |
三、构建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19-24页 |
(一) 构建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| 第19-21页 |
1. 是拓宽我国公民环境参与渠道的重要保障 | 第19页 |
2. 是发展我国低碳产业的基础条件 | 第19-20页 |
3. 能够弥补我国环境法制的缺陷 | 第20页 |
4. 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| 第20-21页 |
(二) 构建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| 第21-24页 |
1. 法律依据 | 第21-22页 |
2. 政策可行性 | 第22-23页 |
3. 社会条件可行性 | 第23-24页 |
四、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构建 | 第24-29页 |
(一) 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 | 第24页 |
(二) 我国碳标签的范围与标准的确定 | 第24-26页 |
1. 我国碳标签制度的实施范围 | 第25页 |
2. 我国碳标签制度的区别性标准 | 第25-26页 |
(三) 碳标签认证的规范 | 第26页 |
1. 地方机构的初次认证程序和增项程序 | 第26页 |
2. 国家机构的复核程序和核准加贴碳标签程序 | 第26页 |
(四) 碳标签法律制度中的碳标签信息含量 | 第26-27页 |
(五) 建立健全碳标签监管制度 | 第27-29页 |
1. 碳标签评审委员会 | 第27页 |
2. 专门的碳标签第三方检测机构 | 第27-28页 |
3. 碳标签行业自律协会 | 第28-29页 |
结语 | 第29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2页 |
致谢 | 第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