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引言 | 第8-16页 |
一、问题的缘起 | 第8-10页 |
二、学术史回顾 | 第10-14页 |
(一) 关于吕留良生平及著作的考证与整理 | 第10页 |
(二) 关于吕留良思想的总体评价 | 第10-12页 |
(三) 关于吕留良《四书讲义》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(四) 关于吕留良与曾静案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三、方法与取径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吕留良的思想性格 | 第16-25页 |
第一节 明遗民与理学家:吕留良的双重身份 | 第16-19页 |
第二节 时文明道:《四书讲义》中的隐微修辞 | 第19-21页 |
第三节 "礼本于天":天理观的"外王"实践 | 第21-25页 |
第二章 公与私:君民之辨 | 第25-34页 |
第一节 秩序重建:灯格君心之非"的重新思考 | 第25-27页 |
第二节 "代耕之义":君民关系的经济厘定 | 第27-30页 |
第三节 返本与开新:吕留良与黄宗羲"新民本"之比较 | 第30-34页 |
第三章 义与利:王霸之辨 | 第34-43页 |
第一节 道德与功利的分梳:朱陈之辩的深化 | 第34-36页 |
第二节 封建、井田、学校:复归"三代之治" | 第36-39页 |
第三节 "先王"与"后王":吕留良与顾炎武制度论之比较 | 第39-43页 |
第四章 文与野:夷夏之辨 | 第43-52页 |
第一节 "中国"意识的凸显:近世民族主义的兴起 | 第43-46页 |
第二节 "域中第一事":《春秋》大义高于君臣之伦 | 第46-48页 |
第三节 文化与种族:吕留良与王夫之夷夏观之比较 | 第48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