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分析
| 中文摘要 | 第4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综述 | 第16-29页 |
| 2.1 定义 | 第16页 |
| 2.2 临床表现 | 第16-17页 |
| 2.3 实验室检查 | 第17-21页 |
| 2.3.1 血培养 | 第17-19页 |
| 2.3.2 I/T比值 | 第19页 |
| 2.3.3 CRP | 第19页 |
| 2.3.4 细胞因子 | 第19-20页 |
| 2.3.5 PCT | 第20页 |
| 2.3.6 sICAM-1 | 第20-21页 |
| 2.3.7 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 | 第21页 |
| 2.3.8 中性粒细胞CD64 | 第21页 |
| 2.3.9 PCR技术及基因芯片 | 第21页 |
| 2.4 致病菌分布特点 | 第21-23页 |
| 2.5 高危因素 | 第23-26页 |
| 2.5.1 孕母因素 | 第24页 |
| 2.5.2 出生体重和胎龄 | 第24-25页 |
| 2.5.3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| 第25页 |
| 2.5.4 气管插管 | 第25-26页 |
| 2.5.5 CMV感染 | 第26页 |
| 2.6 预防 | 第26-29页 |
| 2.6.1 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| 第27页 |
| 2.6.2 益生菌 | 第27页 |
| 2.6.3 早期母乳喂养 | 第27-28页 |
| 2.6.4 免疫替代疗法 | 第28-29页 |
|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| 第29-31页 |
| 3.1 资料 | 第29页 |
| 3.1.1 研究对象 | 第29页 |
| 3.1.2 纳入标准 | 第29页 |
| 3.1.3 排除标准 | 第29页 |
| 3.2 研究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3.3 相关定义 | 第30页 |
| 3.4 血培养方法 | 第30页 |
| 3.5 药敏试验 | 第30页 |
| 3.6 统计学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第4章 结果 | 第31-45页 |
| 4.1 纳入研究患儿的一般资料 | 第31页 |
| 4.2 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症状 | 第31-32页 |
| 4.3 相关高危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4.4 Logistic回归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4.5 病原菌分布 | 第34-38页 |
| 4.6 主要致病菌耐药情况 | 第38-44页 |
| 4.7 转归 | 第44-45页 |
| 第5章 讨论 | 第45-51页 |
| 5.1 新生儿LOS临床表现分析 | 第45页 |
| 5.2 新生儿LOS高危因素分析 | 第45-47页 |
| 5.3 新生儿LOS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5.4 本研究局限性 | 第50-51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62页 |
|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2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