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26页 |
1.1 食品安全与生物毒素 | 第11-13页 |
1.1.1 食品安全 | 第11-12页 |
1.1.2 生物毒素 | 第12-13页 |
1.2 T-2 毒素与其常用检测方法 | 第13-20页 |
1.2.1 真菌毒素与T-2 毒素 | 第13-18页 |
1.2.2 常见检测手段 | 第18-20页 |
1.3 荧光量子点 | 第20-22页 |
1.4 磁性纳米粒子 | 第22-23页 |
1.5 本文立题思想 | 第23-26页 |
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4页 |
2.1 试剂与器材 | 第26-28页 |
2.1.1 实验材料及试剂 | 第26-27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8-34页 |
2.2.1 硒化镉量子点表面功能化制备 | 第28页 |
2.2.2 四氧化三铁磁性微球制备 | 第28-29页 |
2.2.2.1 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合成 | 第28页 |
2.2.2.2 聚苯乙烯包被磁性纳米粒子 | 第28-29页 |
2.2.3 T-2 毒素完全抗原制备 | 第29页 |
2.2.3.1 T2HS的合成 | 第29页 |
2.2.3.2 T-2 毒素完全抗原的合成 | 第29页 |
2.2.4 荧光量子点和磁性微球与抗原抗体的分别偶联 | 第29-30页 |
2.2.5 T-2 毒素的检测 | 第30-32页 |
2.2.5.1 优化反应最适条件 | 第30页 |
2.2.5.2 检测步骤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0-31页 |
2.2.5.3 检测限与定量限 | 第31页 |
2.2.5.4 准确性与精确性 | 第31页 |
2.2.5.5 溶液基质对检测方法的影响 | 第31页 |
2.2.5.6 对非目的毒素的检测 | 第31-32页 |
2.2.5.7 混合毒素的检测 | 第32页 |
2.2.6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| 第32-34页 |
2.2.6.1 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2.6.2 酶联免疫吸附法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4-53页 |
3.1 磁性微球和荧光量子点的形貌表征 | 第34-36页 |
3.2 磁性微球的磁吸效果 | 第36-37页 |
3.3 微球和量子点表面羧基含量测定 | 第37-38页 |
3.4 T-2 毒素完全抗原的合成验证 | 第38-40页 |
3.4.1 T2HS合成表征 | 第38页 |
3.4.2 紫外分析完全抗原合成 | 第38-39页 |
3.4.3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完全抗原合成 | 第39-40页 |
3.5 验证量子点和磁性微球与抗原抗体的偶联 | 第40-42页 |
3.5.1 粒径变化表征 | 第40-41页 |
3.5.2 电泳表征抗体与磁性微球的连接 | 第41-42页 |
3.5.3 点印记亲和分析量子点与完全抗原连接 | 第42页 |
3.6 检测方法的性质研究 | 第42-50页 |
3.6.1 最适反应条件的确定 | 第42-45页 |
3.6.1.1 反应物比例即最大偶联量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6.1.2 反应温度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6.1.3 反应时间优化 | 第44-45页 |
3.6.2 标准工作曲线与线性回归性 | 第45-46页 |
3.6.3 检测限与定量限的确定 | 第46-47页 |
3.6.4 平行实验与空白样品的回收率计算 | 第47页 |
3.6.5 检测方法的抗干扰能力 | 第47-48页 |
3.6.6 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| 第48-50页 |
3.7 不同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| 第50-53页 |
3.7.1 液质联机检测T-2 毒素的标准曲线与加标回收率 | 第50-51页 |
3.7.2 ELISA法检测T-2 毒素的标准曲线与加标回收率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53-55页 |
4.1 磁性纳米微球与荧光量子点 | 第53页 |
4.2 检测探针的合成 | 第53页 |
4.3 检测方法评估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