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论文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旋流式分离器发展概况 | 第9-10页 |
1.3 旋流式分离器概述 | 第10-13页 |
1.3.1 旋流式分离器的分类 | 第10-12页 |
1.3.2 旋流式分离器分离机理及流场特征 | 第12-13页 |
1.4 三相旋流分离简介 | 第13-15页 |
1.4.1 液-液-固三相旋流分离技术 | 第14-15页 |
1.4.2 气-液-固三相旋流分离技术 | 第15页 |
1.5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三相旋流式分离器的结构与性能指标 | 第16-24页 |
2.1 设计思想 | 第16页 |
2.2 三相旋流式分离器的结构设计 | 第16-19页 |
2.2.1 进料口结构 | 第17页 |
2.2.2 圆筒段结构 | 第17-18页 |
2.2.3 锥筒段结构 | 第18页 |
2.2.4 溢流管结构 | 第18页 |
2.2.5 底流管与储砂筒结构 | 第18-19页 |
2.3 旋流式分离器的性能指标 | 第19-24页 |
2.3.1 气处理量 | 第19页 |
2.3.2 分离总效率与分级效率 | 第19页 |
2.3.3 分离粒度 | 第19-22页 |
2.3.4 旋流式分离器的压力损失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旋流式分离器数值模拟基础 | 第24-34页 |
3.1 CFD简述 | 第24-25页 |
3.2 求解器的选择 | 第25页 |
3.3 控制方程 | 第25-26页 |
3.4 湍流模型 | 第26-30页 |
3.5 离散格式 | 第30-31页 |
3.6 压力与速度耦合算法 | 第31页 |
3.7 压力插补格式 | 第31页 |
3.8 多相流模型的选取 | 第31-33页 |
3.8.1 Euler-Langrange多相流模型 | 第32页 |
3.8.2 Euler-Euler多相流模型 | 第32-33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旋流式分离器气相流场的数值模拟 | 第34-51页 |
4.1 几何模型的建立 | 第34-35页 |
4.2 网格划分 | 第35-37页 |
4.2.1 网格划分技术 | 第35页 |
4.2.2 本文网格划分 | 第35-37页 |
4.3 网格无关性验证 | 第37页 |
4.4 计算结果收敛判断 | 第37-38页 |
4.5 边界条件与物性参数 | 第38-39页 |
4.6 流场的速度分布 | 第39-46页 |
4.6.1 切向速度 | 第41-43页 |
4.6.2 径向速度 | 第43页 |
4.6.3 轴向速度 | 第43-45页 |
4.6.4 轴向零速度包络面 | 第45-46页 |
4.7 压力分布 | 第46-48页 |
4.7.1 静压分布 | 第46-47页 |
4.7.2 动压分布 | 第47-48页 |
4.7.3 总压分布 | 第48页 |
4.8 湍动能分布 | 第48-50页 |
4.9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旋流式分离器气液两相模拟与结构优化 | 第51-68页 |
5.1 引言 | 第51页 |
5.2 计算方法及物料物性参数 | 第51-53页 |
5.2.1 两相模拟主要方法的的选择 | 第51页 |
5.2.2 物性参数 | 第51-53页 |
5.2.3 边界条件的设定 | 第53页 |
5.3 单个液滴轨迹研究 | 第53-57页 |
5.4 液滴颗粒组轨迹研究 | 第57-59页 |
5.5 液固出口结构参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| 第59-67页 |
5.5.1 底流管长度 | 第60-62页 |
5.5.2 底流管直径 | 第62-65页 |
5.5.3 锥筒长度 | 第65-6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旋流式分离器气液固三相数值模拟与性能优化 | 第68-77页 |
6.1 引言 | 第68页 |
6.2 相关参数及方法设置 | 第68-69页 |
6.2.1 气液固三相介质物性参数 | 第68页 |
6.2.2 优化模型几何参数 | 第68-69页 |
6.2.3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 | 第69页 |
6.3 三相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9-74页 |
6.3.1 浓度分布规律 | 第69-71页 |
6.3.2 流场的速度分布 | 第71-72页 |
6.3.3 流场的压力分布 | 第72-73页 |
6.3.4 结构优化前后分离器分离性能比较 | 第73-74页 |
6.4 不同进口流量下的分离效率对比 | 第74-76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8页 |
7.1 结论 | 第77页 |
7.2 展望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