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2-23页 |
1.1 附生植物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1.1.1 附生植物的种类 | 第13页 |
1.1.2 附生植物的存在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3 附生植物的附生特性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 附生兰科植物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1.2.1 附生兰科植物的种类 | 第15-16页 |
1.2.2 国内外对附生兰科植物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 兰科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 | 第17-21页 |
1.3.1 兰科植物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2 兰科植物内生细菌的多样性 | 第18-19页 |
1.3.3 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4 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| 第20-21页 |
1.4 本课题选题依据 | 第21页 |
1.5 创新与特色性 | 第21-22页 |
1.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1.6.2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32页 |
2.1 拟石斛的资源调查 | 第23-26页 |
2.1.1 野生拟石斛标本采集记录 | 第23-25页 |
2.1.2 野生拟石斛研究区概况 | 第25-26页 |
2.1.3 资源调查的方法 | 第26页 |
2.1.4 数据处理及分析 | 第26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2.2.1 植物材料 | 第26-27页 |
2.2.2 选用培养基和主要仪器 | 第27页 |
2.3 拟石斛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| 第27-29页 |
2.3.1 拟石斛根部内生细菌分离表面灭菌时间 | 第27页 |
2.3.2 拟石斛根部内生细菌分离研磨液浓度梯度 | 第27页 |
2.3.3 拟石斛内生细菌的分离与保存 | 第27-28页 |
2.3.4 拟石斛内生细菌的分子鉴定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4 拟石斛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| 第29-31页 |
2.4.1 拟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分离表面灭菌时间 | 第29页 |
2.4.2 拟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分离和保存 | 第29页 |
2.4.3 拟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5 数据分析 | 第31-3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54页 |
3.1 拟石斛的资源现状及生境特征 | 第32-34页 |
3.1.1 拟石斛的资源分布及保存现状 | 第32页 |
3.1.2 拟石斛的生境特征 | 第32-34页 |
3.2 拟石斛的附生特性 | 第34-40页 |
3.2.1 宿主种类 | 第34-35页 |
3.2.2 拟石斛附生树种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2.3 附生优势度对比 | 第37-38页 |
3.2.4 附生专一性 | 第38-39页 |
3.2.5 拟石斛与附生位置、宿主胸径等相关性 | 第39-40页 |
3.2.6 附生宿主树皮特性 | 第40页 |
3.3 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菌的分离 | 第40-41页 |
3.3.1 最佳表面消毒时间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3.3.2 最佳研磨液浓度梯度 | 第41页 |
3.3.3 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| 第41页 |
3.4 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| 第41-53页 |
3.4.1 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的组成 | 第41-46页 |
3.4.2 不同海拔区间的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相对频度比较 | 第46-47页 |
3.4.3 不同海拔区间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群落的相异性 | 第47-48页 |
3.4.4 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真菌组成 | 第48-51页 |
3.4.5 不同海拔区间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相对频度比较 | 第51-52页 |
3.4.6 不同海拔区间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真菌群落的差异性 | 第52-53页 |
3.5 拟石斛的附生特性与根部内生菌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4 讨论 | 第54-59页 |
4.1 拟石斛的资源现状与生境特征 | 第54页 |
4.1.1 拟石斛的资源现状 | 第54页 |
4.1.2 拟石斛的生境特征 | 第54页 |
4.2 拟石斛的附生特性 | 第54-56页 |
4.2.1 拟石斛附生宿主专一性 | 第54-55页 |
4.2.2 拟石斛附生与附生位置、宿主胸径、树皮特性的相关性 | 第55-56页 |
4.3 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菌的多样性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3.1 影响拟石斛内生菌多样性的因素 | 第56页 |
4.3.2 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菌的多样性 | 第56-57页 |
4.3.3 拟石斛的附生特性与根部内生菌的关系 | 第57-59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2页 |
5.1 结论 | 第59-60页 |
5.1.1 拟石斛的资源现状与生境特征 | 第59页 |
5.1.2 拟石斛的附生特性 | 第59页 |
5.1.3 拟石斛内生菌的分离 | 第59页 |
5.1.4 拟石斛根部可培养内生菌的多样性 | 第59-60页 |
5.1.5 拟石斛附生特性与根部可培养内生菌多样性的关系 | 第60页 |
5.2 建议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5.2.1 拟石斛的资源保护和建议 | 第60页 |
5.2.2 拟石斛的扩繁 | 第60-61页 |
5.2.3 兰科植物促生菌剂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9页 |
附录 | 第69-7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相关性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