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前言 | 第8-14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8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-10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8-9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任务 | 第10页 |
1.4 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4.1 倦怠理论 | 第10页 |
1.4.2 学习倦怠概念 | 第10-11页 |
1.4.3 学习倦怠表现症状 | 第11-12页 |
1.4.4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倦怠的成因 | 第12-13页 |
1.4.5 学习倦怠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2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4-17页 |
2.1 现场访谈 | 第14-15页 |
2.1.1 访谈对象 | 第14页 |
2.1.2 访谈材料和程序 | 第14-15页 |
2.2 学生学习倦怠成因调查问卷的编制 | 第15-17页 |
2.2.1 确定研究工具 | 第15-17页 |
2.2.2 调查对象 | 第17页 |
2.2.3 调查的信效度 | 第17页 |
3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17-34页 |
3.1 武汉市高校体育专业羽毛球专选学生学习倦怠特点 | 第17-27页 |
3.1.1 不同性别学生学习倦怠特点 | 第17-19页 |
3.1.2 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倦怠特点 | 第19-21页 |
3.1.3 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特点 | 第21-23页 |
3.1.4 不同训练年限学生倦怠特点 | 第23-25页 |
3.1.5 中学就读学校不同学生的倦怠特点 | 第25-27页 |
3.2 武汉市高校羽毛球专选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分析 | 第27-32页 |
3.2.1 学生层面原因 | 第27-29页 |
3.2.2 学校层面原因 | 第29-31页 |
3.2.3 社会层面原因 | 第31-32页 |
3.3 学习倦怠的解决办法 | 第32-34页 |
3.3.1 学生个体层面对策 | 第32页 |
3.3.2 学校层面对策 | 第32-33页 |
3.3.3 授课教师层面对策 | 第33-34页 |
3.3.4 家庭层面的对策 | 第34页 |
4 结论与建议 | 第34-38页 |
4.1 结论 | 第34-36页 |
4.1.1 体育专业羽毛球专选生学习倦怠现象相对严重,需要引起重视 | 第34-35页 |
4.1.2 男生学习倦怠情况比女生严重 | 第35页 |
4.1.3 不同年级学生倦怠程度不同 | 第35页 |
4.1.4 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不同 | 第35-36页 |
4.1.5 不同中学毕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不同 | 第36页 |
4.2 建议 | 第36-38页 |
4.2.1 解决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方法 | 第36页 |
4.2.2 调研的不足之处 | 第36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附件 | 第41-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