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5页 |
一、我国法律硕士教育概述 | 第15-23页 |
(一) 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由来 | 第15-16页 |
1、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由来 | 第15页 |
2、我国西南地区"四院校"法律硕士培养权获批情形 | 第15-16页 |
(二) 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| 第16-18页 |
1、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 | 第16-17页 |
2、法律硕士的培养定位 | 第17-18页 |
(三) 法律硕士的性质与特征 | 第18-20页 |
1、法律硕士教育属于专业学位教育 | 第18-19页 |
2、法律硕士教育属于研究生层次教育 | 第19页 |
3、法律硕士教育属于应用型法律人才教育 | 第19-20页 |
4、法律硕士教育属于法律职业教育 | 第20页 |
(四) 法律硕士教育取得的成就 | 第20-23页 |
1、法律硕士教育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法律人才 | 第20-21页 |
2、法律硕士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| 第21-23页 |
二、法律硕士实践教学 | 第23-27页 |
(一) 法律实践教学 | 第23-24页 |
1、法律实践教学内涵与特征 | 第23页 |
2、法律实践教学内容与分类 | 第23-24页 |
3、法律实践教学目的与意义 | 第24页 |
(二) 法律硕士实践教学 | 第24-27页 |
1、法律硕士实践教学的目的、意义 | 第24-25页 |
2、法律硕士实践教学沿革 | 第25-26页 |
3、国家对法律硕士实践教学的要求及规定 | 第26-27页 |
三、法律硕士实践教学现状、存在问题 | 第27-39页 |
(一) 法律硕士实践教学现状 | 第27页 |
(二) 法律硕士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7-39页 |
1、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并未真正得到落实及培养模式的扭曲 | 第28页 |
2、实践课教学时数过少,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| 第28-34页 |
3、法律硕士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沿袭传统 | 第34-35页 |
4、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法律硕士培养目标的需要 | 第35-36页 |
5、法律硕士教学仍然以学校为主体,脱离法律实践 | 第36-37页 |
6、全日制法律硕士与在职法律硕士在教学上没有完全区别对待 | 第37-39页 |
四、解决法律硕士实践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| 第39-55页 |
(一) 修订与完善法律硕士培养方案 | 第39-41页 |
1、增加实践课程,提高实践教学比重,突出法硕培养特色 | 第39页 |
2、强调全日制与在职法律硕士在教学上的区别对待 | 第39-40页 |
3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全面、切实地实行双导师制 | 第40-41页 |
(二)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传统的实践教学 | 第41-50页 |
1、模拟审判的组织实施 | 第41-43页 |
2、法律文书写作训练 | 第43页 |
3、法律社会实践 | 第43-45页 |
4、法律援助 | 第45页 |
5、加大案例教学比重,以案说法 | 第45-47页 |
6、法院旁听与观审 | 第47-48页 |
7、专业实习 | 第48-49页 |
8、法律实务讲座:司法实践的理论探索 | 第49-50页 |
(三) 积极拓宽丰富法律硕士实践教学的新形式 | 第50-55页 |
1、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教学 | 第50页 |
2、法律诊所实践教学 | 第50-51页 |
3、法律谈判与法律辩论 | 第51-52页 |
4、法律数据库及网络服务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| 第52-53页 |
5、将专项职业培训课引入JM实践课程的必修环节 | 第53-55页 |
五、法律硕士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 | 第55-58页 |
(一) 建立健全培养管理机构 | 第55页 |
(二) 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制度 | 第55-56页 |
(三) 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| 第56页 |
(四) 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| 第56页 |
(五) 加强和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| 第56页 |
(六)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| 第56-58页 |
六、结语 | 第58-59页 |
注释 | 第59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附录 | 第65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