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1-13页 |
1 前言 | 第14-29页 |
1.1 钼吸收和转运系统 | 第15-19页 |
1.1.1 钼的专一性转运蛋白 | 第16-18页 |
1.1.2 钼的共转运蛋白 | 第18-19页 |
1.2 Moco | 第19-22页 |
1.3 钼酶 | 第22-26页 |
1.3.1 NR | 第23页 |
1.3.2 AO | 第23-24页 |
1.3.3 XDH | 第24页 |
1.3.4 SO | 第24页 |
1.3.5 ARC | 第24-26页 |
1.4 钼与氮素 | 第26-28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8-2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43页 |
2.1 叶面喷施钼酸钠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1.1 仪器 | 第29页 |
2.1.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| 第29页 |
2.1.3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2 叶面喷施钼酸钠(Na_2MoO_4)对无土栽培草莓幼苗Mo的吸收转运及对氮代谢指标的影响 | 第30-39页 |
2.2.1 仪器 | 第30-31页 |
2.2.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| 第31页 |
2.2.3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31-39页 |
2.3 钼酸钠对组培苗Mo的吸收转运和氮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2.3.1 仪器 | 第39页 |
2.3.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| 第39页 |
2.3.3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39-42页 |
2.4 数据处理 | 第42-4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71页 |
3.1 植株生物量和光合作用 | 第43-44页 |
3.2 叶面喷施钼酸钠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| 第44-49页 |
3.2.1 叶面喷施钼酸钠对草莓果实营养元素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.2 叶面喷施钼酸钠对叶片光合速率以及叶片和果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2.3 叶面喷施钼酸钠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2.4 叶面喷施钼酸钠对果实芳香物质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3.3 外源喷施不同浓度的钼酸钠对草莓幼苗硝态氮代谢的影响 | 第49-58页 |
3.3.1 外源喷施钼酸钠对草莓植株各部位钼(Mo)、铁(Fe)、铜(Cu)、硒(Se)含量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3.3.2 适钼水平提高 15NO_3~? 从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从而提高 15NUE | 第51-53页 |
3.3.3 外源喷施钼酸钠对NO_3~?, NO_2~?和NH~(4+) 利用的影响 | 第53-58页 |
3.4 钼和抑制剂钨酸钠对草莓组培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| 第58-71页 |
3.4.1 表型分析 | 第58页 |
3.4.2 根系和叶片的显微结构 | 第58-61页 |
3.4.3 叶片的组织解剖结构 | 第61-62页 |
3.4.4 叶片的超显微结构 | 第62-65页 |
3.4.5 钼酸钠及抑制剂钨酸钠对组培苗MOT1表达和Mo浓度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3.4.6 钼酸钠及抑制剂钨酸钠对组培苗Moco合成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3.4.7 钼酸钠及其抑制剂钨酸钠对组培苗NO_3~?,NO_2~?和NH~(4+) 利用的影响 | 第68-71页 |
4 讨论 | 第71-80页 |
4.1 叶面喷施钼酸钠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4.2 叶面喷施钼酸钠对MoO_4~(2?)和NO_3~?的吸收与利用 | 第73-77页 |
4.3 钼酸钠及抑制剂钨酸钠对草莓组培苗MoO_4~(2?)和NO_3~?的吸收与利用 | 第77-80页 |
5 结论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