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电影、电视艺术论文--电影、电视艺术与技术论文--导演论文

第六代导演的“寻找与失去”叙事模式研究--以王小帅电影为例

中文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6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研究综述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对第六代导演的整体性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对王小帅的个人研究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对"寻找与失去"叙事模式的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1.3 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重说第六代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"寻找与失去"叙事模式与当前社会文化语境的分析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途径及方法第15-16页
第二章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传承第16-20页
    2.1 "代"的概念的形成与使用第16-17页
    2.2 中国各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成因第17-20页
第三章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界说第20-31页
    3.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市场第20-23页
    3.2 中国现代化发展与电影导演代际传承的中断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电影导演代际传承的中断第24-26页
    3.3 对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重新认识第26-28页
    3.4 中国电影发展前景展望第28-31页
第四章 "寻找与失去"叙事模式概述第31-38页
    4.1 "寻找与失去"的叙事学原型第31-33页
    4.2 "寻找与失去"叙事模式的社会文化语境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社会心理层面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艺术表达层面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个人心理层面第36-38页
第五章 王小帅电影中的"寻找与失去"叙事模式第38-49页
    5.1 王小帅的成长背景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欢乐的童年:贵阳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两年的客居地:武汉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导演生涯的开始:北京、福建第39-40页
    5.2 王小帅电影中的"寻找与失去"分析第40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对现代幸福生活的寻找与失去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对事业和理想的寻找与失去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对存在感和认同感的寻找与失去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为了实现自我救赎的寻找与失去第45-49页
第六章 第六代导演电影中的"寻找与失去"第49-56页
    6.1 张元等第六代导演电影中的"寻找与失去"分析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《三峡好人》、《推拿》对幸福生活的寻找与失去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《寻枪》、《可可西里》对事业和理想的寻找与失去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《北京杂种》、《头发乱了》对存在感和认同感的寻找与失去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《卡拉是条狗》、《苏州河》为了实现自我救赎的寻找与失去第53-54页
    6.2 第六代导演身份的丢失与重新确立第54-56页
结论第56-57页
附录第57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2页
致谢第62-63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63-64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乏燃料干式贮存热工分析平台开发
下一篇:侵权案件中原因力理论适用的探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