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8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26页 |
| 1.2.1 湖滨带及其分类 | 第13-16页 |
| 1.2.2 湖滨带的结构与功能 | 第16-19页 |
| 1.2.3 湖滨带生态修复 | 第19-22页 |
| 1.2.4 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| 第22-26页 |
| 1.3 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| 1.4 技术路线 | 第27-28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| 第28-41页 |
| 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8页 |
| 2.2 湖滨带调查方法 | 第28-34页 |
| 2.2.1 点位布设与样品采集 | 第29-33页 |
| 2.2.2 样品分析 | 第33页 |
| 2.2.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2.3 评价方法 | 第34-41页 |
| 2.3.1 湖滨带水质评价 | 第34-35页 |
| 2.3.2 湖滨带底质评价 | 第35-36页 |
| 2.3.3 湖滨带植物生物量与水环境关系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2.3.4 湖滨带生态系统评价 | 第37-41页 |
| 第三章 太湖湖滨带水环境现状及评价 | 第41-63页 |
| 3.1 湖滨带水质特征分析 | 第41-48页 |
| 3.1.1 湖滨带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| 第41-45页 |
| 3.1.2 不同类型湖滨带水质对比分析 | 第45-48页 |
| 3.2 湖滨带水质评价 | 第48-52页 |
| 3.2.1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| 第48-51页 |
| 3.2.2 富营养化状况 | 第51-52页 |
| 3.3 湖滨带底质特征分析 | 第52-55页 |
| 3.4 湖滨带底质污染评价 | 第55页 |
| 3.5 湖滨带水环境因子相关性 | 第55-61页 |
| 3.5.1 湖滨带水质因子相关性分析 | 第55-60页 |
| 3.5.2 底质TN、TP与OM相关性分析 | 第60页 |
| 3.5.3 湖滨带底质与水体氮、磷相关性分析 | 第60-61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第四章 太湖湖滨带植物群落现状及分析 | 第63-73页 |
| 4.1 湖滨带植物物种组成 | 第63-66页 |
| 4.2 植物生物量时空分布格局 | 第66-69页 |
| 4.2.1 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分析 | 第66-67页 |
| 4.2.2 植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化分析 | 第67-68页 |
| 4.2.3 不同湖滨类型植物生物量对比 | 第68-69页 |
| 4.3 湖滨带水生植物与水质因子相关关系 | 第69-72页 |
| 4.3.1 灰色关联度分析水生植物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| 第69-70页 |
| 4.3.2 偏相关系数分析水生植物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| 第70-72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| 第五章 太湖湖滨带生态健康评价及优化建议 | 第73-86页 |
| 5.1 湖滨带生态健康评价时空分析 | 第73-79页 |
| 5.1.1 湖滨带生态健康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| 第73-76页 |
| 5.1.2 湖滨带生态健康评价季节变化 | 第76-77页 |
| 5.1.3 湖滨带生态健康评价空间变化 | 第77-78页 |
| 5.1.4 不同类型湖滨带生态健康评价对比分析 | 第78-79页 |
| 5.2 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识别与建议措施 | 第79-84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| 6.1 结论 | 第86-87页 |
| 6.2 创新点 | 第87页 |
| 6.3 展望 | 第87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