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1 绪论:基于中国动漫属性的双向创意研究 | 第14-3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4-20页 |
1.1.1 时代与产业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学理与现实意义 | 第15-20页 |
1.2 研究综述与内容 | 第20-30页 |
1.2.1 研究综述与趋势 | 第20-28页 |
1.2.2 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28-30页 |
1.3 理论应用与创新 | 第30-38页 |
1.3.1 研究理论与应用 | 第30-3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与创新 | 第35-38页 |
2 动漫属性:作品艺术创造与产品市场经营 | 第38-53页 |
2.1 动漫的艺术表达与经济效益 | 第38-41页 |
2.1.1 内容作品的艺术表达 | 第38-40页 |
2.1.2 文化商品的经济追求 | 第40-41页 |
2.2 双重属性产业链各环节开发 | 第41-45页 |
2.2.1 艺术性表达的环节创意 | 第42-44页 |
2.2.2 市场性追求的环节创意 | 第44-45页 |
2.3 双向创意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 | 第45-53页 |
2.3.1 "他山之石"的国际借鉴 | 第45-49页 |
2.3.2 "本土之源"的民族特色 | 第49-53页 |
3 艺术创造:作为艺术作品表达的动漫创意 | 第53-82页 |
3.1 中国动漫的题材故事创新 | 第54-64页 |
3.1.1 域外求索与本土溯源 | 第54-58页 |
3.1.2 传统阐释与当代叙事 | 第58-64页 |
3.2 中国动漫的艺术形象嬗变 | 第64-75页 |
3.2.1 形象符号的市场带动 | 第65-70页 |
3.2.2 中国语境的意义载体 | 第70-75页 |
3.3 中国动漫的精神思想探索 | 第75-82页 |
3.3.1 东方审美的形象呈现 | 第75-78页 |
3.3.2 中国价值的生动彰显 | 第78-82页 |
4 市场经营:作为商业价值追求的动漫创意 | 第82-142页 |
4.1 中国动漫的衍生产品开发 | 第82-94页 |
4.1.1 立足原作的二度创造 | 第82-88页 |
4.1.2 基于原作的消费增值 | 第88-90页 |
4.1.3 "蓝猫"系列衍生产品开发例析 | 第90-94页 |
4.2 中国动漫的媒介传播创新 | 第94-115页 |
4.2.1 媒介形态与作用价值 | 第94-98页 |
4.2.2 媒介创新与优化配置 | 第98-113页 |
4.2.3 《知音漫客》媒介传播创新例析 | 第113-115页 |
4.3 中国动漫的营销渠道拓展 | 第115-142页 |
4.3.1 受众核心的营销建构 | 第115-120页 |
4.3.2 创意营销的类型拓宽 | 第120-134页 |
4.3.3 中国国际动漫节营销拓展例析 | 第134-142页 |
5 交融超越:艺术生产与市场经营的创意融合 | 第142-167页 |
5.1 产业链创意建构 | 第142-151页 |
5.1.1 漫画到动画链式发展 | 第142-148页 |
5.1.2 作品与产品互为作用 | 第148-151页 |
5.2 品牌化创意驱动 | 第151-158页 |
5.2.1 中国"制造"到"创造" | 第152-156页 |
5.2.2 产品综合性影响力凝练 | 第156-158页 |
5.3 整合性创意引领 | 第158-167页 |
5.3.1 民族软实力文化载体 | 第158-164页 |
5.3.2 产业转型升级化发展 | 第164-167页 |
6 余论:中国动漫,艺术与商业协同发展中传播"中华故事” | 第167-169页 |
附录 | 第169-175页 |
1 本研究所涉及国产动漫作品统计表(作者整理绘制) | 第169-171页 |
2 十年间中国动漫产业重要政策通知统计表(作者整理绘制) | 第171-174页 |
3 中国动漫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双向互动结构图(作者原创) | 第174-1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5-189页 |
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相关成果 | 第189-1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