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中国哲学论文--明代哲学(1368~1644年)论文--其他论文

邹守益思想研究

致谢第5-7页
内容摘要第7-9页
英文摘要第9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9页
    第一节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3-16页
    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第16-24页
    第三节 问题总结与写作思路第24-27页
    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第27-29页
第二章 早年教育情况及其基本思想倾向(1491—1519)第29-38页
    第一节 家学渊源与朱子学立场第31-36页
    第二节 几位老师的可能影响第36-38页
第三章 朱子学向阳明学的转化(1519—1528)第38-68页
    第一节 虔州拜师后的精神转变——圣人之志的真正确立第38-45页
    第二节 虔州听教时的思想开悟——吾性本体大公顺应第45-48页
    第三节 安福家居时的思想认识——圣人持"敬"第48-50页
    第四节 广德为官时的思想拓展第50-6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提出"全生全归"原理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"易恶至中"的初期解释——去除气习的影响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"无欲"表述圣人之心地第62-64页
    总结第64-68页
第四章 戒惧工夫的确立(1528—1531)第68-80页
    第一节 对自身工夫的反省第68-71页
    第二节 对戒惧说的完整阐述第71-74页
    第三节 对良知本体的论述第74-8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"不逾矩"突显良知之限制义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"行著习察"表现良知之表著义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"秋阳江汉"表述良知之超越义第77-80页
第五章 戒惧思想的逻辑展开与学术互动(1531—1551)第80-145页
    第一节 戒惧说的逻辑展开第95-11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"敬"——良知精明无杂第98-10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"易恶至中"——心体立根第103-11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"无欲"表述心体之本然第110-114页
    第二节 与当时学术界的思想互动第114-14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戒惧与自然同一——对季彭山"龙惕"说的批评第114-11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主体与本体同一——对聂双江"归寂"说的批评第119-12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始学与圣人同一——对钱、王关于"四句教"理解分歧的回应第128-138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良知与天理同一——对湛甘泉"随处体认天理"的认同第138-145页
第六章 "默识"工夫与晚年境界(1551—1562)第145-153页
    第一节 武功避暑与"默识"工夫的提出第145-147页
    第二节 "默识"工夫即戒惧工夫第147-150页
    第三节 "默识"作为一种境界第150-153页
第七章 结语:注重实践的为学特色第153-163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163-166页
作者简介第166页

论文共1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正义诗性与诗性正义—文学与法学的碰撞与共谋
下一篇:中国动漫产业创意开发论--基于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的双向考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