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市危旧建筑及群体安全性能提升技术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1.3 研究对象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13-14页 |
1.6 危旧建筑及群体相关概念 | 第14-15页 |
1.6.1 危旧建筑及群体的概念 | 第14页 |
1.6.2 危旧建筑的分类 | 第14-15页 |
1.7 灾害与危旧建筑及群体的关系 | 第15-28页 |
1.7.1 城市灾害发展趋势 | 第17-18页 |
1.7.2 灾害对危旧建筑及群体的影响 | 第18-28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28-37页 |
2.1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28-31页 |
2.1.1 国内相关灾害理论与法律法规研究 | 第28-30页 |
2.1.2 国内相关技术方法研究 | 第30-31页 |
2.2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31-37页 |
2.2.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| 第31-32页 |
2.2.2 国外相关技术方法研究 | 第32-37页 |
第三章 天津市危旧建筑及群体现状情况研究 | 第37-54页 |
3.1 天津市危旧建筑概况 | 第37-39页 |
3.2 天津市危旧建筑及群体现状分析 | 第39-53页 |
3.2.1 空间分布 | 第39-50页 |
3.2.2 结构类型分析 | 第50页 |
3.2.3 建筑形式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2.4 使用功能分析 | 第51页 |
3.2.5 产权类型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2.6 典型空间形态分析 | 第52-5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天津市危旧建筑及群体常见安全缺陷调查 | 第54-74页 |
4.1 调研概述 | 第54-57页 |
4.1.1 调研对象 | 第54-55页 |
4.1.2 调研成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2 天津市危旧建筑及群体安全缺陷调查 | 第57-71页 |
4.2.1 结构缺陷 | 第57-60页 |
4.2.2 雨涝缺陷 | 第60-63页 |
4.2.3 火灾安全隐患 | 第63-66页 |
4.2.4 建筑构件缺陷 | 第66-69页 |
4.2.5 人工建设活动安全隐患 | 第69页 |
4.2.6 建筑服务设施缺陷 | 第69-7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1-74页 |
第五章 危旧建筑及群体安全性能提升技术方法 | 第74-128页 |
5.1 安全性能提升技术框架 | 第74-75页 |
5.2 宏观层面空间设计——城市安全规划引领 | 第75-79页 |
5.2.0 城市安全规划与危旧建筑及群体 | 第75-76页 |
5.2.1 南开区城市安全规划引领 | 第76-79页 |
5.3 微观层面空间设计——公共空间安全设计 | 第79-92页 |
5.3.1 公共开放空间的防灾减灾职能 | 第79-82页 |
5.3.2 公共开放空间安全设计的设计内容 | 第82-83页 |
5.3.3 典型空间形态公共开放空间安全设计 | 第83-92页 |
5.4 结构加固技术方法 | 第92-106页 |
5.4.1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方法 | 第93-97页 |
5.4.2 砖木结构加固技术方法 | 第97-101页 |
5.4.3 抗沉降基础加固技术方法 | 第101-103页 |
5.4.4 钢筋防锈技术方法 | 第103-104页 |
5.4.5 建筑纠倾技术方法 | 第104-106页 |
5.5 防火安全技术方法 | 第106-110页 |
5.5.1 城市消防规划引领 | 第106页 |
5.5.2 采用新工艺提高建筑耐火性能 | 第106-107页 |
5.5.3 改善防火间距 | 第107-108页 |
5.5.4 完善消防设施 | 第108-109页 |
5.5.5 严格控制火源 | 第109页 |
5.5.6 规范电气管理 | 第109-110页 |
5.5.7 特种消防设备 | 第110页 |
5.6 防涝、防漏技术方法 | 第110-120页 |
5.6.1 城市防洪规划引领 | 第111页 |
5.6.2 公共开放空间防雨涝安全技术方法 | 第111-118页 |
5.6.3 建筑防漏技术方法 | 第118-120页 |
5.7 人工建设活动安全提升 | 第120-123页 |
5.7.1 地下工程数据模拟形变控制 | 第120-121页 |
5.7.2 邻近建设活动安全提升 | 第121-122页 |
5.7.3 本体建设活动安全提升 | 第122-123页 |
5.8 基础设施安全提升 | 第123-124页 |
5.8.1 电力、通讯系统 | 第123-124页 |
5.8.2 供水、供暖系统 | 第124页 |
5.9 施工安全 | 第124-126页 |
5.10 本章小结 | 第126-12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8-132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128-129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129-130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130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39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39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-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