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3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3 研究综述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| 第19-28页 |
2.1 移动互联网概念综述 | 第19-21页 |
2.1.1 移动互联网的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1.2 移动互联网特点及与传统互联网的区别 | 第20-21页 |
2.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| 第21-23页 |
2.2.1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| 第21-22页 |
2.2.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| 第22-23页 |
2.3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| 第23-27页 |
2.3.1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| 第23-25页 |
2.3.2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| 第25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 | 第28-37页 |
3.1 调查基本情况 | 第28-31页 |
3.1.1 调查方法 | 第28-29页 |
3.1.2 调查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2 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取得的成绩 | 第31-33页 |
3.2.1 政府鼓励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| 第31页 |
3.2.2 部分高校推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移动媒体或平台 | 第31-32页 |
3.2.3 部分教师能够自觉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| 第32页 |
3.2.4 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 | 第32-33页 |
3.3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3-35页 |
3.3.1 高校通过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 | 第33页 |
3.3.2 教师对移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仍不足 | 第33页 |
3.3.3 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| 第33-34页 |
3.3.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渠道拓展与利用不足 | 第34页 |
3.3.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环境建设和优化有待加强 | 第34-35页 |
3.4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| 第35-36页 |
3.4.1 移动互联网技术更新过快和网络存在无屏障性的弊端 | 第35页 |
3.4.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移动互联网思维知识有限 | 第35-36页 |
3.4.3 学生的猎奇心理与心智不成熟 | 第36页 |
3.4.4 世界更开放与社会环境更复杂 | 第3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| 第37-56页 |
4.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性 | 第37-38页 |
4.1.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| 第37-38页 |
4.1.2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38页 |
4.2 高校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平台提高系统性 | 第38-41页 |
4.2.1 平台建设原则 | 第39-40页 |
4.2.2 建设平台所需资源 | 第40页 |
4.2.3 建立移动互联网平台运营团队 | 第40-41页 |
4.2.4 加强平台管理使之长期有效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| 第41页 |
4.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移动互联网运用能力 | 第41-44页 |
4.3.1 提升教师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| 第41-42页 |
4.3.2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教师成为学生的网红 | 第42-43页 |
4.3.3 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带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 | 第43-44页 |
4.4 创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吸引力 | 第44-48页 |
4.4.1 与移动互联网结合设置场景化教育模式 | 第44-45页 |
4.4.2 运用手机新媒体方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 | 第45-47页 |
4.4.3 基于移动互联网加强案例教育和社会实践 | 第47-48页 |
4.5 畅通贴近大学生的移动互联网沟通渠道 | 第48-51页 |
4.5.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当前主流移动互联网渠道作用 | 第48-49页 |
4.5.2 建立基于大学生身边社群的移动互联网沟通渠道体系 | 第49-50页 |
4.5.3 配合移动互联网线上与线下结合 | 第50-51页 |
4.6 优化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 | 第51-54页 |
4.6.1 加强移动互联网管理的法制建设 | 第51-52页 |
4.6.2 强化道德观念提倡大学生文明上网 | 第52-53页 |
4.6.3 加强移动互联网舆情管理 | 第53-54页 |
4.6.4 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 | 第54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