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

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模式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10-11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文献研究法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比较分析法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实证研究法第11-12页
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第12-17页
    2.1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利率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1 资产负债表内管理理论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2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第13页
    2.2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分类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重新定价风险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收益率曲线风险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期权风险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基准风险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汇率风险第14-15页
    2.3 文献综述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国外文献综述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国内文献综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小结第16-17页
第3章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第17-25页
    3.1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影响的国际比较分析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利率风险管理对银行业的影响---以美国为例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对银行业集中度的影响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第20-22页
    3.2 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我国利率化推进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第23-25页
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模式第25-31页
    4.1 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第25-27页
    4.2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充分认识利率风险,逐步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意识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逐渐创新,定价管理能力不断完善第29页
    4.3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模式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基于科学预测利率走势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式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基于缺口管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式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式第30-31页
第5章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第31-39页
    5.1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利率敏感性资产及负债的划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利率敏感性缺口计算公式第31-32页
    5.2 利率敏感性分析在我国商业银行运用中的优势第32-33页
    5.3 利率敏感性分析在我国商业银行运用中的劣势第33页
    5.4 基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浦东发展银行利率风险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5.5 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利率敏感性分析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升息通道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降息通道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小结第38-39页
第6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第39-44页
    6.1 培育健康的利率市场环境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深化我国利率市场改革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推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和管理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推动央行利率决策的透明度第40页
    6.2 完善利率市场化配套保障机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合理调控利率水平第41页
    6.3 加快转型发展,培育特色业务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加快转型发展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培育特色业务第41-42页
    6.4 提高内部管理能力,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提高定价管理能力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提高资产负债配置能力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第42-43页
    6.5 夯实各项基础,强化配套支持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强化数据基础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强化系统基础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强化人才基础第43-44页
第7章 结束语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7页
致谢第47-48页
卷内备考表第48页

论文共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SAP标准成本法的财务滚动预测模型的研究--以R公司为例
下一篇: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