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缩略词表 | 第9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2页 |
临床研究 | 第12-33页 |
1. 受试者来源 | 第12页 |
2. 诊断标准 | 第12-13页 |
2.1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2-13页 |
2.2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13页 |
3. 病例纳入标准 | 第13-14页 |
4. 病例排除标准 | 第14页 |
5. 病例剔除标准 | 第14页 |
6. 材料选取 | 第14-15页 |
7. 研究方法 | 第15-18页 |
7.1 研究流程图 | 第15-16页 |
7.2 研究设计方法 | 第16页 |
7.3 样本量计算参考 | 第16页 |
7.4 随机方法 | 第16页 |
7.5 盲法设计与实施 | 第16页 |
7.6 对照方式 | 第16页 |
7.7 试验方法 | 第16-18页 |
8. 综合评价 | 第18-20页 |
8.1 评价时间 | 第18页 |
8.2 评价方法 | 第18-20页 |
9. 统计学处理 | 第20页 |
9.1 数据统计分析方案 | 第20页 |
9.2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20页 |
10. 试验质量监控 | 第20-21页 |
10.1 质量监控和质量保证系统 | 第20页 |
10.2 研究质量监控要求 | 第20页 |
10.3 受试者权益保护 | 第20页 |
10.4 受试者依从性保证 | 第20-21页 |
11. 研究结果 | 第21-33页 |
11.1 病例完成情况 | 第21页 |
11.2 一般资料 | 第21-22页 |
11.3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| 第22-27页 |
11.4 IBS-SSS量表评价 | 第27-31页 |
11.5 长夏组与季末组的疗效比较 | 第31页 |
11.6 安全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11.7 依从性分析 | 第32-33页 |
讨论 | 第33-50页 |
1. 西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| 第33-37页 |
1.1 概念与流行病学 | 第33页 |
1.2 病因及发病机制 | 第33-36页 |
1.3 西医治疗方法 | 第36-37页 |
2. 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| 第37-40页 |
2.1 对病因的认识 | 第37-38页 |
2.2 对病机的认识 | 第38-39页 |
2.3 中医治疗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 试验设计选用方法及依据 | 第40-43页 |
3.1 灸法的概念及认识 | 第40-41页 |
3.2 “脾主时”理论的认识 | 第41-43页 |
4. 选穴依据 | 第43-44页 |
4.1 选穴的中医理论依据 | 第43页 |
4.2 选穴的循证依据 | 第43-44页 |
5. 质量及受试者依从性控制 | 第44-45页 |
6.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45-50页 |
6.1 结果分析 | 第45页 |
6.2 结果讨论 | 第45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9页 |
附件 | 第59-66页 |
附件一:综述 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| 第59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附件二: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| 第63-64页 |
附件三:肠易激综合症症状严重性量表一 IBS-SSS量表 | 第64-65页 |
附件四: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