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一、选题依据和意义 | 第8页 |
二、近期国内研究庄子自由问题的状况 | 第8-10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庄子自由思想产生的背景 | 第11-16页 |
1.1 诸侯争霸的外在社会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百家争鸣的内在思想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3 荆楚文化与隐士思想的文化传统背景 | 第13-16页 |
1.3.1 荆楚地域文化熏陶 | 第13-14页 |
1.3.2 隐士之风影响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庄子自由思想的理论内涵 | 第16-23页 |
2.1 自由思想的本体论依据 | 第16-18页 |
2.1.1 本根于老子之道 | 第16-17页 |
2.1.2 道与自由 | 第17-18页 |
2.2 自由思想的特质 | 第18-23页 |
2.2.1 绝对自由 | 第18-20页 |
2.2.2 精神自由 | 第20-21页 |
2.2.3 个体自由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庄子自由思想的困境 | 第23-29页 |
3.1 社会现实的外在制约 | 第23-25页 |
3.1.1 政治强权 | 第23-24页 |
3.1.2 道德理性 | 第24-25页 |
3.1.3 世俗功利 | 第25页 |
3.2 个体生命之内在影响 | 第25-29页 |
3.2.1 自然生死 | 第26页 |
3.2.2 成心成见 | 第26-27页 |
3.2.3 情感欲望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庄子自由思想的实现途径 | 第29-39页 |
4.1“虚静体道”的工夫论 | 第29-32页 |
4.1.1 心斋 | 第29-30页 |
4.1.2 坐忘 | 第30-31页 |
4.1.3 见独 | 第31-32页 |
4.2“道通为一”的齐物论 | 第32-36页 |
4.2.1 齐万物 | 第32-34页 |
4.2.2 一生死 | 第34-35页 |
4.2.3 泯是非 | 第35-36页 |
4.3“安命无为”的处世论 | 第36-39页 |
4.3.1 保全生命之“命” | 第37-38页 |
4.3.2 顺应命运之“命”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庄子自由思想的当代解读 | 第39-48页 |
5.1 庄子自由思想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| 第39-41页 |
5.1.1 存在论意义上的价值 | 第39-40页 |
5.1.2 人性解放意义上的价值 | 第40-41页 |
5.1.3 认识论意义上的价值 | 第41页 |
5.2 庄子自由思想在社会现实层面的悖论 | 第41-43页 |
5.2.1“自由”去掉“自”,还叫“自由”吗? | 第42页 |
5.2.2“自由”融于“自然”,实即消解了“自由” | 第42-43页 |
5.3 庄子自由思想与马克思自由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相遇 | 第43-48页 |
5.3.1 自由的主体:庄子之抽象个体主体性自由与马克思之现实类主体性自由 | 第43-45页 |
5.3.2 自由的实质:庄子之精神自由与马克思之实践自由 | 第45-46页 |
5.3.3 自由的目标:庄子之无待逍遥与马克思之自由王国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