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中文文摘 | 第6-13页 |
绪论 | 第13-27页 |
1 聚酮化合物和聚酮合酶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1.1 聚酮化合物 | 第13页 |
1.2 聚酮合成酶 | 第13-14页 |
2 Ⅱ型聚酮合成酶和芳香聚酮类抗生素 | 第14-16页 |
3 多环氧杂蒽酮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4页 |
3.1 多环氧杂蒽酮类抗生素简介 | 第16页 |
3.2 多环氧杂蒽酮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 | 第16-18页 |
3.3 多环氧杂蒽酮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前体研究 | 第18-19页 |
3.3.1 Simaomicins生物合成研究 | 第18页 |
3.3.2 Citreamicin α生物合成研究 | 第18-19页 |
3.3.3 Lysolipins生物合成研究 | 第19页 |
3.4 多环氧杂蒽酮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 | 第19-24页 |
3.4.1 Lysolipins生物合成基因簇 | 第19-20页 |
3.4.2 FD-594生物合成基因簇 | 第20-23页 |
3.4.3 Xantholipin生物合成基因簇 | 第23-24页 |
4 Kigamicins的研究进展 | 第24-25页 |
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25-27页 |
第一章 Kigamicin生物合成基因簇中orf48和orf49功能分析 | 第27-31页 |
1.1 方法 | 第27页 |
1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1页 |
1.2.1 orf48基因功能分析 | 第27页 |
1.2.2 orf49基因功能分析 | 第27-31页 |
第二章 orf48缺失突变株Kiga21468和orf49缺失突变株Kiga21468的构建 | 第31-51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31-36页 |
2.1.1 菌株 | 第31-32页 |
2.1.2 质粒(见表2-2) | 第32页 |
2.1.3 培养基和化学试剂 | 第32-35页 |
2.1.4 本实验所用的PCR引物 | 第35-36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36-42页 |
2.2.1 菌种培养和菌种保藏 | 第36页 |
2.2.2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| 第36-37页 |
2.2.2.1 碱裂解法少量提取大肠杆菌质粒DNA | 第36页 |
2.2.2.2 质粒少量提取试剂盒的使用方法 | 第36-37页 |
2.2.2.3 大肠杆菌DNA快速提取(快检) | 第37页 |
2.2.3 DNA片段的回收 | 第37-38页 |
2.2.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DNA转化 | 第38-39页 |
2.2.4.1 CaCl_2法感受态的制备及DNA转化 | 第38-39页 |
2.2.4.2 高压电穿孔法感受态的制备及DNA转化 | 第39页 |
2.2.5 壮观霉素抗性基因片段aadA的酶切回收 | 第39-40页 |
2.2.6 两异源亲本杂交介导的质粒DNA的跨属转移(接合转移) | 第40-41页 |
2.2.6.1 接合供体菌的准备 | 第40-41页 |
2.2.6.2 接合受体菌的准备 | 第41页 |
2.2.6.3 接合转移 | 第41页 |
2.2.7 链霉菌总DNA的少量快速提取 | 第41-42页 |
2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1页 |
2.3.1 orf48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| 第42-46页 |
2.3.1.1 引物上的设计和插入片段的扩增 | 第43-44页 |
2.3.1.2 基于PCR-targeting技术构建orf48缺失质粒pLL214 | 第44-46页 |
2.3.1.3 orf48缺失突变株Kiga21468的构建(接合转移) | 第46页 |
2.3.2 orf49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| 第46-51页 |
2.3.2.1 引物上的设计和插入片段的扩增 | 第46-47页 |
2.3.2.2 基于PCR-targeting技术构建缺失质粒pLL215 | 第47-49页 |
2.3.2.3 orf49缺失突变株Kiga21568的构建 | 第49-51页 |
第三章 突变株Kiga21468和Kiga21568异源表达产物的检测 | 第51-57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51-52页 |
3.1.1 菌种 | 第51页 |
3.1.2 培养基和化学试剂 | 第51页 |
3.1.3 实验仪器 | 第51-52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52-53页 |
3.2.1 突变菌株的固体发酵及发酵产物的萃取 | 第52页 |
3.2.2 高效液相色谱(HPLC)使用方法 | 第52-53页 |
3.2.3 突变菌株异源表达产物HPLC-MS检测 | 第53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3-57页 |
3.3.1 突变株Kiga21468异源表达产物的检测 | 第53-57页 |
第四章 突变株Kiga21468液体发酵及发酵产物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| 第57-73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57-58页 |
4.1.1 菌种 | 第57页 |
4.1.2 培养基和化学试剂 | 第57页 |
4.1.3 实验仪器 | 第57-58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58-61页 |
4.2.1 突变株Kiga21468液体发酵(100 L发酵罐) | 第58-59页 |
4.2.1.1 种子液准备 | 第58页 |
4.2.1.2 电极校正以及发酵罐空消 | 第58页 |
4.2.1.3 发酵罐实消、接种及发酵 | 第58-59页 |
4.2.1.4 下罐 | 第59页 |
4.2.2 非离子型大孔树脂的吸附和洗脱 | 第59页 |
4.2.3 反相硅胶柱层析 | 第59-60页 |
4.2.4 制备液相的使用方法 | 第60页 |
4.2.5 分离纯化产物的HPLC-MS检测 | 第60-61页 |
4.2.6 核磁共振检测样品预处理 | 第61页 |
4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1-72页 |
4.3.1 突变株Kiga21468的液体发酵及发酵产物树脂吸附 | 第61页 |
4.3.2 Amberlite XAD-16非离子型大孔树脂的洗脱 | 第61-62页 |
4.3.3 反相硅胶柱层析 | 第62页 |
4.3.4 制备液相分离纯化 | 第62-64页 |
4.3.5 分离纯化物质核磁共振检测 | 第64-69页 |
4.3.6 组分[M+H]/Z=538结构鉴定 | 第69-72页 |
4.4 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5.1 总结 | 第73-74页 |
5.2 展望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5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