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交通运输经济论文--旅游经济论文--中国旅游事业论文--地方旅游事业论文

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分类、评价及开发研究

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2页
1 绪论第23-3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3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26-29页
    1.2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论文框架第30-31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31-35页
2 文献述评第35-49页
    2.1 国外科普旅游研究综述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科技场馆旅游研究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自然现象景观旅游研究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古建筑文物遗迹旅游研究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工业旅游研究第37-39页
    2.2 国内科普旅游发展及研究综述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科普旅游资源研究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区域科普旅游研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科普旅游的内容和特征研究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专项科普旅游研究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其他学科理论在科普旅游中的运用第43-44页
    2.3 国内科普旅游研究存在的问题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已有文献数量较少,级别较低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理论研究较少,不能支撑实践发展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研究方法简单,定量研究较少第46页
    2.4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46-49页
3 科普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9-61页
    3.1 相关概念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科普产业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科普旅游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科普旅游资源第54-55页
    3.2 科普旅游研究的相关理论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经济学理论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旅游资源系统论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地域分异与分工理论第59-61页
4 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分类及富集度计算第61-119页
    4.1 科普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科普旅游资源分类原则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科普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第62-66页
    4.2 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类型第66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地文科普旅游资源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水文科普旅游资源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生物科普旅游资源第74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历史遗产遗迹类科普旅游资源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科技园区科普旅游资源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科技场馆类科普旅游资源第87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科学教育设施类科普旅游资源第92-93页
    4.3 河南省综合科普资源基地建设情况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第95-96页
    4.4 科普旅游资源认知情况调查第96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问卷设计与发放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数据分析方法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数据分析结果第98-102页
    4.5 河南省各市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度计算第102-11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科普旅游资源富集程度评价指标及权重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河南省各市科普旅游资源富集程度评价结果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度等级划分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河南省各类科普旅游资源等级划分第108-116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116-119页
5 河南省科普旅游综合评价第119-153页
    5.1 科普旅游资源评价第119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科普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19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评价方法及计算过程第121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评价体系计算结果说明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等级评价第126-133页
    5.2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河南省科普旅游开展潜力评价第133-1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指标体系构建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评价方法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数据来源第139-1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河南省科普旅游开展潜力综合评价结果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河南省科普旅游开展潜力分析第142-144页
    5.3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河南省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第144-1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第145-1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第1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基于要素禀赋的河南省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分析第148-150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150-153页
6 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析及布局研究第153-177页
    6.1 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第153-16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区域划分及测算方法第153-15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河南省各类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析第154-162页
    6.2 河南省科普旅游空间布局方案第162-17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西部山地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区第164-1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北部科普旅游资源差异区第167-1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中部人文-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复合区第168-1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南部山水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区第173-17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东部平原科普旅游资源贫乏区第174页
    6.3 小结第174-177页
7 河南省科普旅游实证研究——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第177-205页
    7.1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概况第177-17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区位与交通第177-17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地貌概况第178页
    7.2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资源概况第178-18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地质演化历史漫长,构造背景复杂第178-18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地质遗存丰富,地质景观类型多样第180-18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地质科学内容蕴含量巨大,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功能突出第181-182页
    7.3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展现状第182-18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科普设施建设现状第182-18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科普旅游线路规划第184-18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科普宣传及科普培训第186-187页
    7.4 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现状第187-189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科普条件第187-188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科普活动第188-189页
    7.5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游客感知情况调查第189-203页
        7.5.1 游客感知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第189页
        7.5.2 问卷设计与调查第189-190页
        7.5.3 被调查游客样本信息汇总第190-193页
        7.5.4 游客总体感知分析第193-196页
        7.5.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196-198页
        7.5.6 单因素方差分析第198-203页
    7.6 小结第203-205页
8 河南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第205-221页
    8.1 科普旅游开发模式第205-208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从科普与旅游的关系来划分第205-207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从科普旅游参与主体来划分第207-208页
    8.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开发第208-214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区域科普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构成第208-21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第212-214页
    8.3 河南省加快开展科普旅游对策建议第214-221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政府和相关组织方面,继续加强支持力度第214-215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资源开发方面,继续挖掘旅游资源的科普特色第215-218页
        8.3.3 设施方面,继续完善科普旅游相关设施建设第218-219页
        8.3.4 人才方面,继续培养和培训科普旅游人才第219-221页
9 结语第221-227页
    9.1 研究结论第221-224页
        9.1.1 科普旅游资源界定及分类第221页
        9.1.2 区域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度第221-222页
        9.1.3 科普旅游综合评价第222-223页
        9.1.4 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析及布局第223页
        9.1.5 科普旅游开发第223-224页
    9.2 创新点第224-225页
        9.2.1 研究内容方面第224-225页
        9.2.2 研究方法运用方面第225页
    9.3 不足和展望第225-227页
参考文献第227-237页
附录第237-24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49-251页
致谢第251页

论文共2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阶段与路径研究
下一篇:马克思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