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阶段与路径研究
摘要 | 第4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1 绪论 | 第20-30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20-25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20-23页 |
1.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23-24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24-25页 |
1.2 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2.1 研究思路 | 第25-26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26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6-28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7-28页 |
1.4 小结 | 第28-30页 |
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30-42页 |
2.1 低碳城市理论研究 | 第30-34页 |
2.1.1 概念与内涵 | 第30-31页 |
2.1.2 城市碳排放影响机理 | 第31-33页 |
2.1.3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3-34页 |
2.2 低碳城市实践研究 | 第34-38页 |
2.2.1 城市碳排放核算 | 第34-35页 |
2.2.2 低碳城市规划 | 第35-37页 |
2.2.3 碳排放协同控制 | 第37-38页 |
2.3 国内外低碳城市差异 | 第38-39页 |
2.3.1 发展阶段差异 | 第38-39页 |
2.3.2 建设标准差异 | 第39页 |
2.3.3 建设重点差异 | 第39页 |
2.4 评述与小结 | 第39-42页 |
3 城市低碳发展阶段的理论分析 | 第42-58页 |
3.1 基于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内涵解析 | 第42-43页 |
3.2 理论基础 | 第43-49页 |
3.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43-44页 |
3.2.2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| 第44-46页 |
3.2.3 需求理论 | 第46-48页 |
3.2.4 脱钩理论 | 第48-49页 |
3.3 低碳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| 第49-52页 |
3.3.1 指标选取 | 第49-50页 |
3.3.2 阶段划分 | 第50-52页 |
3.4 阶段特征分析 | 第52-55页 |
3.4.1 基本特征 | 第52-53页 |
3.4.2 驱动力特征 | 第53-55页 |
3.5 发展阶段决定发展路径的作用过程 | 第55-56页 |
3.6 小结 | 第56-58页 |
4 中国城市碳排放时空分异与低碳发展阶段研判 | 第58-106页 |
4.1 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58-60页 |
4.2 城市能源消费特征分析 | 第60-63页 |
4.3 城市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 | 第63-85页 |
4.3.1 时间分异特征 | 第63-72页 |
4.3.2 空间分异特征 | 第72-85页 |
4.4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阶段判断 | 第85-87页 |
4.4.1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阶段研判 | 第85-86页 |
4.4.2 中国低碳试点城市发展阶段判断 | 第86-87页 |
4.5 不同阶段城市碳排放驱动力特征 | 第87-104页 |
4.5.1 驱动力主次判定方法 | 第87页 |
4.5.2 驱动力主次关系分析 | 第87-104页 |
4.6 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5 基于ISM模型的中国低碳城市影响因素解析 | 第106-116页 |
5.1 低碳城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5.1.1 规模因素 | 第106页 |
5.1.2 结构因素 | 第106-107页 |
5.1.3 技术因素 | 第107页 |
5.1.4 制度因素 | 第107-108页 |
5.2 中国低碳城市影响因素ISM模型 | 第108-113页 |
5.2.1 解释结构模型 | 第108-109页 |
5.2.2 影响因素清单 | 第109-111页 |
5.2.3 影响因素递阶结构层级划分 | 第111-113页 |
5.3 中国低碳城市影响因素解析 | 第113-115页 |
5.4 小结 | 第115-116页 |
6 能源环境约束下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低碳发展路径 | 第116-152页 |
6.1 能源环境约束下城市碳排放情景分析 | 第116-128页 |
6.1.1 情景分析模型 | 第116页 |
6.1.2 情景设置 | 第116-117页 |
6.1.3 结果分析 | 第117-128页 |
6.2 基于协同控制策略的城市低碳发展路径 | 第128-140页 |
6.2.1 协同效应分析 | 第128-129页 |
6.2.2 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时空特征 | 第129-134页 |
6.2.3 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关联性分析 | 第134-137页 |
6.2.4 协同控制发展路径 | 第137-140页 |
6.3 急速上升阶段城市低碳发展路径 | 第140-143页 |
6.3.1 综合型城市低碳发展路径 | 第140-141页 |
6.3.2 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路径 | 第141-142页 |
6.3.3 旅游型城市低碳发展路径 | 第142-143页 |
6.4 锁定阶段城市低碳发展路径 | 第143-150页 |
6.4.1 锁定阶段内在机制分析 | 第143-144页 |
6.4.2 碳解锁路径与策略 | 第144-150页 |
6.5 小结 | 第150-152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52-156页 |
7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52-155页 |
7.2 创新与展望 | 第155-156页 |
7.2.1 主要创新点 | 第155页 |
7.2.2 不足与展望 | 第155-1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6-166页 |
附录 | 第166-27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| 第270-272页 |
致谢 | 第2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