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40页 |
1.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锂电池梯次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6-18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8-19页 |
1.3 当前研究水平及存在问题 | 第19-28页 |
1.3.1 锂电池组的不一致性 | 第19-20页 |
1.3.2 锂电池工作特性研究及其数学建模 | 第20-22页 |
1.3.3 锂电池健康状态研究及其数学建模 | 第22-25页 |
1.3.4 锂电池健康状态评估及其测试工况 | 第25页 |
1.3.5 锂电池荷电状态估计 | 第25-28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-40页 |
第二章 锂电池离线建模与内阻特性分析 | 第40-60页 |
2.1 锂电池测试系统与基本性能测试 | 第40-48页 |
2.1.1 锂电池测试系统构成 | 第40-42页 |
2.1.2 常用锂电池性能参数 | 第42-43页 |
2.1.3 锂电池基本性能测试实验 | 第43-48页 |
2.2 锂电池离线建模及其参数辨识 | 第48-54页 |
2.2.1 锂电池等效电路模型 | 第48-49页 |
2.2.2 模型参数离线辨识方法 | 第49-50页 |
2.2.3 不同运行工况实验数据分析 | 第50-52页 |
2.2.4 不同环境温度下实验数据分析 | 第52页 |
2.2.5 不同健康状态下实验数据分析 | 第52-54页 |
2.3 锂电池内阻不确定性分析 | 第54-5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第三章 锂电池在线建模与参数辨识 | 第60-85页 |
3.1 锂电池RC等效电路模型 | 第60-64页 |
3.1.1 RC等效电路数学模型 | 第61-62页 |
3.1.2 可辨识数学模型 | 第62-64页 |
3.2 模型参数在线辨识法 | 第64-67页 |
3.2.1 最小二乘辨识法 | 第64页 |
3.2.2 变遗忘因子最小二乘辨识法 | 第64-66页 |
3.2.3 偏差补偿最小二乘辨识法 | 第66-67页 |
3.3 锂电池开路电压辨识 | 第67-72页 |
3.3.1 常用锂电池开路电压测试方法 | 第67-68页 |
3.3.2 OCV-SOC曲线特性 | 第68-69页 |
3.3.3 OCV-SOC曲线归一化 | 第69-72页 |
3.4 实验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| 第72-81页 |
3.4.1 在线辨识算法实验数据分析 | 第72-75页 |
3.4.2 OCV测试实验数据分析 | 第75-78页 |
3.4.3 RC模型实验数据分析 | 第78-79页 |
3.4.4 不同环境温度下实验数据分析 | 第79-80页 |
3.4.5 不同健康状态下实验数据分析 | 第80-8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5页 |
第四章 锂电池荷电状态估计 | 第85-106页 |
4.1 常用锂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法 | 第85-88页 |
4.1.1 锂电池SOC估计要求 | 第85-86页 |
4.1.2 扩展卡尔曼滤波法 | 第86-88页 |
4.2 基于离散滑模观测器的荷电状态估计法 | 第88-97页 |
4.2.1 一阶离散滑模观测器 | 第88-93页 |
4.2.2 二阶离散滑模观测器 | 第93-96页 |
4.2.3 RC模型可观测性分析 | 第96-97页 |
4.3 仿真实验分析 | 第97-103页 |
4.3.1 基于DSMO的SOC在线估计 | 第97-98页 |
4.3.2 基于离线模型的SOC在线估计仿真实验验证 | 第98-101页 |
4.3.3 基于在线模型的SOC在线估计仿真实验验证 | 第101-10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6页 |
第五章 锂电池健康因子与健康寿命模型 | 第106-122页 |
5.1 锂电池健康因子 | 第106-108页 |
5.1.1 常用锂电池健康因子 | 第106-107页 |
5.1.2 内阻-SOC曲线 | 第107-108页 |
5.2 锂电池健康寿命实验研究 | 第108-109页 |
5.3 健康因子实验验证 | 第109-114页 |
5.3.1 内阻健康因子构建方法 | 第109-112页 |
5.3.2 内阻-SOC曲线健康因子构建方法 | 第112-114页 |
5.4 锂电池健康寿命模型 | 第114-119页 |
5.4.1 基于均值内阻的健康寿命模型 | 第114-115页 |
5.4.2 基于最小内阻的健康寿命模型 | 第115-116页 |
5.4.3 基于a_s的健康寿命模型 | 第116-117页 |
5.4.4 健康寿命模型仿真实验验证 | 第117-11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2页 |
第六章 梯次利用锂电池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 | 第122-142页 |
6.1 梯次利用锂电池工作特性分析 | 第122-123页 |
6.2 梯次利用锂电池性能测试工况设计 | 第123-126页 |
6.3 梯次利用锂电池健康特征提取方法 | 第126-130页 |
6.3.1 可辨识数学模型 | 第126-127页 |
6.3.2 在线建模及参数辨识 | 第127-128页 |
6.3.3 健康特征提取方法 | 第128-130页 |
6.4 梯次利用锂电池健康状态决策机制 | 第130-136页 |
6.4.1 人工神经网络 | 第130-133页 |
6.4.2 基于多健康寿命模型数据融合技术的决策方法 | 第133-135页 |
6.4.3 仿真实验验证 | 第135-136页 |
6.5 梯次利用锂电池荷电状态估计 | 第136-138页 |
6.6 梯次利用锂电池性能评价方法 | 第138-139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9-142页 |
第七章 梯次利用锂电池测试实验研究 | 第142-159页 |
7.1 锂电池组测试实验平台 | 第142-143页 |
7.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| 第143-150页 |
7.2.1 主控制器选型 | 第143页 |
7.2.2 锂电池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| 第143-144页 |
7.2.3 锂电池模块均衡电路设计 | 第144-145页 |
7.2.4 锂电池模块均衡电路设计 | 第145-147页 |
7.2.5 锂电池风扇控制电路设计 | 第147页 |
7.2.6 CAN通信电路设计 | 第147-148页 |
7.2.7 锂电池模块测试单元电路设计 | 第148-149页 |
7.2.8 锂电池组充放电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| 第149-150页 |
7.3 系统软件设计 | 第150-153页 |
7.3.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| 第150-151页 |
7.3.2 均衡控制程序设计 | 第151页 |
7.3.3 PIC单片机程序设计 | 第151-152页 |
7.3.4 上位机软件设计 | 第152-153页 |
7.4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53-158页 |
7.4.1 锂电池SOC估计算法验证实验 | 第153-154页 |
7.4.2 锂电池模块SOC估计算法验证实验 | 第154页 |
7.4.3 锂电池模块均衡控制验证实验 | 第154-155页 |
7.4.4 锂电池SOC估计算法复杂度验证实验 | 第155-156页 |
7.4.5 梯次利用锂电池SOH估计验证实验 | 第156-157页 |
7.4.6 梯次利用锂电池SOC估计验证实验 | 第157-158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58-159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59-163页 |
8.1 全文工作总结 | 第159-161页 |
8.2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61-16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| 第163-165页 |
致谢 | 第1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