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20-4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20-22页 |
1.1.1 中国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客观事实 | 第20-22页 |
1.1.2 中国农村土地城市流转面临的问题 | 第22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2-2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22-2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24-34页 |
1.3.1 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 | 第24-27页 |
1.3.2 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研究 | 第27-29页 |
1.3.3 关于农地流转交易费用方面的研究 | 第29-31页 |
1.3.4 土地收储中农民权益保障的研究 | 第31-32页 |
1.3.5 文献评述 | 第32-34页 |
1.4 主要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| 第34-38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34-35页 |
1.4.2 逻辑思路与篇章结构 | 第35-38页 |
1.5 创新之处与不足 | 第38-42页 |
1.5.1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38-39页 |
1.5.2 不足之处 | 第39-42页 |
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| 第42-58页 |
2.1 外部性理论 | 第42-46页 |
2.2 交易费用理论 | 第46-51页 |
2.2.1 交易 | 第46-48页 |
2.2.2 交易费用 | 第48-51页 |
2.3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制度创新研究的内生逻辑 | 第51-56页 |
2.3.1 潜在利润是制度创新的诱因 | 第51页 |
2.3.2 制度创新的目标是降低交易费用 | 第51-52页 |
2.3.3 制度创新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利益集团的博弈 | 第52-53页 |
2.3.4 分析逻辑框架 | 第53-56页 |
2.4 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3章 中国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制度的演变与现状分析 | 第58-78页 |
3.1 中国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特殊性 | 第58-60页 |
3.1.1 从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步骤看 | 第58-59页 |
3.1.2 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看 | 第59页 |
3.1.3 从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实施效果看 | 第59-60页 |
3.2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制度的演化阶段 | 第60-63页 |
3.2.1 第一个时期:1953 年-1981 年 | 第60-61页 |
3.2.2 第二个时期:1982-1997 年 | 第61-62页 |
3.2.3 第三个时期:1998 年至今 | 第62-63页 |
3.3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历史作用 | 第63-69页 |
3.3.1 推动了经济增长 | 第63-65页 |
3.3.2 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| 第65-67页 |
3.3.3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| 第67-69页 |
3.4 当前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制度环境与流转制度 | 第69-73页 |
3.4.1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制度环境 | 第69-70页 |
3.4.2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制度 | 第70-73页 |
3.5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制度外部环境出现的新变化 | 第73-75页 |
3.5.1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| 第73页 |
3.5.2 农村土地转用后的经济价值不断显化 | 第73页 |
3.5.3 土地流转增值收益的分配非均衡 | 第73-74页 |
3.5.4 农民群体争取经济利益的诉求不断强烈 | 第74-75页 |
3.6 制度环境变化使现有制度出现的新动向 | 第75页 |
3.7 小结 | 第75-78页 |
第4章 中国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效率分析 | 第78-96页 |
4.1 农村土地城市化流转拉动经济的效率分析 | 第78-89页 |
4.1.1 模型和数据 | 第80-83页 |
4.1.2 实证结果 | 第83-85页 |
4.1.3 进一步的讨论 | 第85-89页 |
4.1.4 对问题的思考 | 第89页 |
4.2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制度运行效率分析 | 第89-95页 |
4.2.1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制度面临的效率问题 | 第89-91页 |
4.2.2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制度效率减弱的原因 | 第91-93页 |
4.2.3 对问题的思考 | 第93-95页 |
4.3 小结 | 第95-96页 |
第5章 中国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福利损失分析 | 第96-108页 |
5.1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福利损失研究 | 第96-102页 |
5.1.1 征收阶段政府垄断的福利损失 | 第97-99页 |
5.1.2 出让阶段政府垄断的福利损失 | 第99-102页 |
5.2 增进社会福利的关键点 | 第102-107页 |
5.2.1 中国土地征收补偿价格的的历史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5.2.2 模型分析 | 第104-107页 |
5.3 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第6章 中国农村土地城市流转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分析 | 第108-124页 |
6.1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交易费用结构 | 第108-113页 |
6.1.1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交易费用的模型 | 第108-110页 |
6.1.2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交易步骤 | 第110页 |
6.1.3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交易费用构成 | 第110-113页 |
6.2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 | 第113-114页 |
6.3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交易费用度量——吉林省A开发区的案例分析 | 第114-117页 |
6.4 降低交易费用的思考 | 第117-120页 |
6.4.1 理论方面的思考 | 第117-119页 |
6.4.2 实践方面的思考 | 第119-120页 |
6.5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不同模式间交易费用的对比分析 | 第120-121页 |
6.6 小结 | 第121-124页 |
第7章 农村土地直接入市面临的冲突与矛盾——基于博弈分析的方法 | 第124-142页 |
7.1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中的利益主体 | 第125-127页 |
7.1.1 中央政府 | 第125-126页 |
7.1.2 地方政府 | 第126-127页 |
7.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| 第127页 |
7.3 农民 | 第127页 |
7.4 用地单位 | 第127-128页 |
7.5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各利益集团间关系 | 第128-131页 |
7.5.1 地方政府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| 第128-129页 |
7.5.2 农民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| 第129页 |
7.5.3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 | 第129-130页 |
7.5.4 地方政府和用地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 | 第130-131页 |
7.6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各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| 第131-138页 |
7.6.1 博弈模型的构建 | 第131-133页 |
7.6.2 地方政府坚持现有制度情况下的博弈分析 | 第133-137页 |
7.6.3 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创新情况下的博弈分析 | 第137-138页 |
7.7 博弈均衡分析结论 | 第138-139页 |
7.8 农村土地直接入市的困难和前景 | 第139-140页 |
7.9 小结 | 第140-142页 |
第8章 深化中国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制度改革的路径及对策 | 第142-164页 |
8.1 国内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经验 | 第142-145页 |
8.1.1 成都市锦江区农地入股模式 | 第142-144页 |
8.1.2 重庆地票交易模式 | 第144-145页 |
8.2 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历史逻辑:约束与突破 | 第145-150页 |
8.3 农村土地城市化变革的总路径 | 第150-152页 |
8.4 基于土地证券化的农村土地城市直接入市流转具体模式 | 第152-157页 |
8.4.1 操作流程 | 第153页 |
8.4.2 该模式的特点 | 第153-155页 |
8.4.3 该模式的优点 | 第155-157页 |
8.5 基于土地证券化的农村土地城市流转的措施建议 | 第157-164页 |
8.5.1 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证券化平台 | 第157-158页 |
8.5.2 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中禁止农地自由流转的规定 | 第158页 |
8.5.3 深入开展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| 第158页 |
8.5.4 严格控制农地城市化的范围 | 第158-159页 |
8.5.5 实现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权利平等 | 第159-160页 |
8.5.6 改变土地财政和政府经营土地格局 | 第160页 |
8.5.7 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、公正分配 | 第160-161页 |
8.5.8 妥善安置农地城市化中的失地农民 | 第161-164页 |
结束语 | 第164-1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8-184页 |
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| 第184-185页 |
致谢 | 第1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