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7页 |
1.1 光纤激光器概述 | 第11-15页 |
1.1.1 光纤激光器的发展 | 第11-12页 |
1.1.2 光纤激光器的结构及特点 | 第12-14页 |
1.1.3 光纤激光器的分类 | 第14-15页 |
1.2 锁模光纤激光器 | 第15-20页 |
1.2.1 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及锁模机制 | 第15-17页 |
1.2.2 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分类 | 第17-20页 |
1.3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| 第20-25页 |
1.3.1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分类 | 第20-23页 |
1.3.2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的研究现状 | 第23-25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25-27页 |
第2章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基本原理及仿真分析方法 | 第27-43页 |
2.1 光脉冲在光纤中的传输方程 | 第27-31页 |
2.1.1 光纤的色散 | 第27-28页 |
2.1.2 光纤的非线性特性 | 第28-29页 |
2.1.3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| 第29-31页 |
2.2 锁模光纤激光器关键器件建模 | 第31-37页 |
2.2.1 光纤放大器 | 第31-34页 |
2.2.2 可饱和吸收体 | 第34-35页 |
2.2.3 非线性偏振旋转器件 | 第35-37页 |
2.2.4 主动锁模器件 | 第37页 |
2.3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仿真模型分类 | 第37-38页 |
2.4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的仿真分析方法 | 第38-42页 |
2.4.1 分步傅里叶法 | 第38-41页 |
2.4.2 有限差分法 | 第41-4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3章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输出光孤子类型分析 | 第43-65页 |
3.1 光孤子的基本概念 | 第43页 |
3.2 光孤子的分类 | 第43-46页 |
3.3 传统光孤子 | 第46-49页 |
3.4 自相似脉冲 | 第49-60页 |
3.4.1 自相似脉冲的概念 | 第49-50页 |
3.4.2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自相似脉冲啁啾提取方法 | 第50-60页 |
3.5 耗散孤子 | 第60-6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2-65页 |
第4章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系统参数对孤子特性的影响 | 第65-101页 |
4.1 群速度色散和小信号增益对孤子特性的影响 | 第65-69页 |
4.1.1 群速度色散对孤子特性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4.1.2 小信号增益对孤子特性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4.2 增益带宽与增益饱和能量对孤子特性的影响 | 第69-75页 |
4.2.1 增益带宽对输出耗散孤子特性影响 | 第69-72页 |
4.2.2 增益饱和能量对输出耗散孤子特性影响 | 第72-75页 |
4.3 束缚态耗散孤子对特性研究 | 第75-92页 |
4.4 泵浦方式对输出孤子特性的影响 | 第92-9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8-101页 |
第5章 基于二维材料的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输出孤子特性研究 | 第101-121页 |
5.1 可饱和吸收体概述 | 第101-106页 |
5.1.1 石墨烯 | 第102-104页 |
5.1.2 拓扑绝缘体 | 第104页 |
5.1.3 黑磷 | 第104-106页 |
5.2 基于黑磷可饱和吸收体的耗散孤子特性 | 第106-112页 |
5.3 基于石墨烯的孤子单元的产生与实验研究 | 第112-118页 |
5.3.1 实验装置 | 第112-113页 |
5.3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13-11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8-121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1-125页 |
6.1 论文工作总结及创新点 | 第121-123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5页 |
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35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