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草原文化在高校中的德育价值研究

中文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第1章 绪论第15-29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17-1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-25页
    1.3 写作思路与方法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写作思路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写作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1.4 论文创新与不足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论文创新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不足第28-29页
第2章 草原文化与高校德育的理论概述第29-53页
    2.1 草原文化的理论概述第29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草原文化的概念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因缘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草原文化的“三位一体”形态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草原文化的特征第38-43页
    2.2 高校德育的理论概述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德育的概念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高校德育的概念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德育价值的概念第46-47页
    2.3 草原文化与高校德育的互动路径第47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草原文化的糟粕成分制约高校德育的发展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草原文化的理论体系丰富高校德育的资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高校德育的发展助力草原文化的传播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高校德育的深入推动草原文化的创新第51-53页
第3章 草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理论依据第53-69页
    3.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和德育观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观第55-56页
    3.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教育思想第56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邓小平、江泽民、胡锦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习近平十八大以来的文化教育思想第61-63页
    3.3 西方国家的文化教育理论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理论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斯普朗格的文化教育理论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李特的陶冶教育理论第67-69页
第4章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的内容和特征第69-97页
    4.1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的内容第6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草原文化培育的高校德育精神第69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草原文化革新的高校德育价值观体系第75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草原文化扩展的高校德育氛围第81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草原文化强化的高校德育功能第85-90页
    4.2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的特征第90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地域性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民族性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生态性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开放性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创新性第95-97页
第5章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实现的困境与机遇第97-113页
    5.1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实现的困境第97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实现困境的现实表现第97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实现困境的原因分析第103-107页
    5.2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实现的机遇第107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社会的转型推动了理念更新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制度伦理环境规范了德育目标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新媒体革新了信息互动方式第111-113页
第6章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第113-133页
    6.1 夯实草原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基础第113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草原文化德育观念的创新性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草原文化德育内容的现实性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草原文化德育过程的科学性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草原文化德育模式的互动性第117-118页
    6.2 创设草原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条件第118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政府对草原文化的支持与推动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高校对草原文化的整合与传承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师生对草原文化的选择与内化第121-123页
    6.3 开拓草原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方式第123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积极引导多元文化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树立文化德育理念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第12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创新高校德育制度第127-128页
    6.4 引领草原文化德育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第128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突出“中国梦”的社会作用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顺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第131-133页
结语第133-135页
参考文献第135-147页
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7-148页
致谢第148-149页

论文共1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科学视角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--不破哲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
下一篇: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