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. 绪言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1-14页 |
1.2.1 成都平原自然环境概况 | 第11-12页 |
1.2.2 成都平原(五市区)农业发展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3.1 成都平原多熟制的发展 | 第14-15页 |
1.3.2 成都平原新三熟时期下的种植模式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.3 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及方法选择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| 第17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4.2 技术路线图 | 第17-18页 |
2. 研究区域、对象及方法 | 第18-25页 |
2.1 研究区域 | 第18-19页 |
2.2 研究对象 | 第19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19-25页 |
2.3.1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19-21页 |
2.3.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| 第21-25页 |
2.3.3 综合效益指标评定系数及效益指标计算 | 第25页 |
3.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41页 |
3.1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26-29页 |
3.1.1 “以水稻为核心”的两熟制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评价与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1.2 “以水稻为核心”的三熟制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评价与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2 生态效益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2.1 “以水稻为核心”的两熟制种植模式生态效益评价与分析 | 第29页 |
3.2.2 “以水稻为核心”的三熟制种植模式生态效益评价与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3 社会效益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3.1 “以水稻为核心”的两熟制种植模式社会效益评价与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3.2 “以水稻为核心”的三熟制种植模式社会效益评价与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4 综合效益分析 | 第33-38页 |
3.5 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 | 第38-41页 |
4. 研究结论及讨论 | 第41-43页 |
4.1 效益排名结论及讨论 | 第41-42页 |
4.2 “三熟制”下的种植模式较“两熟制”下的综合效益更高 | 第42页 |
4.3 综合效益高的种植模式应重视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| 第42-43页 |
4.4 因地制宜有利于农业效益最大化 | 第43页 |
5.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附录1 | 第47-48页 |
附录2 | 第48-49页 |
附录3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