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一 文献综述 | 第10-24页 |
1.1 鲜食玉米的发展概况 | 第10-11页 |
1.1.1 甜玉米 | 第10页 |
1.1.2 糯玉米 | 第10-11页 |
1.2 鲜食玉米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 | 第11页 |
1.2.1 食用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 | 第11页 |
1.2.2 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 | 第11页 |
1.3 数量性状定位 | 第11-21页 |
1.3.1 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其应用 | 第11-15页 |
1.3.2 分子标记在玉米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3.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| 第16-18页 |
1.3.4 QTL定位的原理及方法 | 第18-21页 |
1.3.5 影响QTL定位精确性的主要因素 | 第21页 |
1.4 玉米籽粒果皮厚度的研究概况 | 第21-23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3-24页 |
二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群体的构建 | 第24页 |
2.2 果皮厚度以及粒型性状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以及基因型鉴定 | 第25页 |
2.4 QTL定位与遗传效应分析 | 第25页 |
2.5 表型性状分析 | 第25-26页 |
三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41页 |
3.1 果皮厚度及粒型性状的表型数据 | 第26-28页 |
3.2 亲本以及RILs各性状的频数统计 | 第28-29页 |
3.3 果皮厚度及粒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4 单个环境的QTL定位 | 第30-35页 |
3.5 联合环境的QTL定位 | 第35-36页 |
3.6 与环境互作的QTL位点 | 第36-38页 |
3.7 QTL的上位性互作效应 | 第38-41页 |
四 讨论 | 第41-45页 |
4.1 影响籽粒果皮厚度和粒型性状的因素 | 第41-42页 |
4.2 果皮厚度及粒型性状的遗传机制 | 第42-44页 |
4.2.1 果皮厚度的遗传机制 | 第42页 |
4.2.2 稳定主效果皮厚度QTL位点的鉴定 | 第42-43页 |
4.2.3 粒型性状的遗传方式 | 第43页 |
4.2.4 单环境与联合环境QTL比较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3 控制籽粒形态发育的已知基因与本研究所检测位点的对比 | 第44-45页 |
五 全文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