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前言 | 第11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1 菜用大豆的推广潜力 | 第11-12页 |
1.1.2 间套作种植的优势 | 第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菜用大豆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2.2 间套作下作物生长发育 | 第13-14页 |
1.2.3 间套作下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| 第14页 |
1.2.4 间套作下作物产量及其构成 | 第14-15页 |
1.2.5 间套作下大豆品质 | 第15页 |
1.3 本研究的切入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5-16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2.1 供试材料 | 第16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16-17页 |
2.3 调查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3.1 生育时期调查 | 第17页 |
2.3.2 生长动态 | 第17页 |
2.3.3 品质物质 | 第17-18页 |
2.3.4 农艺性状及产量测定 | 第18页 |
2.4 数据分析与处理 | 第18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18-44页 |
3.1 玉-豆间作对菜用大豆生育期的影响 | 第18-21页 |
3.2 玉-豆间作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21-25页 |
3.2.1 茎秆形态 | 第21页 |
3.2.2 玉-豆间作对菜用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21-23页 |
3.2.2.1 叶面积指数 | 第21-22页 |
3.2.2.2 叶绿素 | 第22-23页 |
3.2.3 玉-豆间作对菜用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3.3 玉-豆间作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| 第25-28页 |
3.3.1 农艺性状 | 第25-28页 |
3.3.2 各农艺性状两因素方差分析 | 第28页 |
3.4 玉-豆间作对菜用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 | 第28-38页 |
3.4.1 结荚特性 | 第28-31页 |
3.4.2 产量性状 | 第31-33页 |
3.4.3 单株产量 | 第33页 |
3.4.4 产量性状及产量的两因素方差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4.5 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5 玉-豆间作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| 第38-44页 |
3.5.1 蛋白质和粗脂肪 | 第38页 |
3.5.2 碳水化合物 | 第38-39页 |
3.5.3 游离氨基酸 | 第39-42页 |
3.5.4 含水率 | 第42页 |
3.5.5 品质两因素方差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5.6 品质相关分析 | 第44页 |
4 讨论 | 第44-47页 |
4.1 玉-豆间作种植模式下菜用大豆的生长发育规律 | 第44-45页 |
4.2 玉-豆间作种植中菜用大豆形态和产量的特性 | 第45-46页 |
4.3 玉-豆间作种植中菜用大豆的品质表现 | 第46-47页 |
5 结论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| 第58-59页 |
附表 | 第59页 |